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译文,句子,文言文商於子驾豕 商于子驾豕文言文答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节选自《唐宋八大家散文读本》)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颜渊默然不见其所能,若无以异于众人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见其师历诋天下之贤人,自是其愚,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颜渊沉默寡言而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 (2)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
【解析】 文言翻译是文言文阅读的内容。文言文翻译应以直译为主,要把句子中的每一个字都落到实处,把不能翻译的助词等词语删掉,省略的内容根据上下文补充,这样才能做到不丢分。平时训练时注意确定句子的赋分点,翻译时保证重要实词的落实,如第(1)题中的“见”“所能”“若”“异于”,第(2)题中的“历”“诋”“是”“以为”“无足”“法”等词语的落实。另外,两句中的“其”均要翻译出来。翻译完后一定要注意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如第(1)句中的“于众人”为介词结构后置,必须予以调整。
题型二 意译题
【题型分析】 “意译”,则是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意思,语句尽可能照应原文。意译难度较大,因为它有一定的灵活,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意译有两种基本方法:一是转述法,二是凝缩法。文言文的许多修辞方法,如果直接按原文翻译出来,既不符合现代汉语的习惯和要求,其意思也会发生改变,因此就要把这些修辞格的词语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这就叫转述法。文言文里有时为了加强文章的气势,或增强某种表达效果而使用一些繁笔,如果照原文对译出来,的确难以做到,且表达效果也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就把句子要表达的意思简略地译出来,这就叫凝缩法。
例2 阅读文本《荀卿论》见本专题学案7[例1])
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人恶。桀、纣,也;尧、舜,伪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彼李斯者,独能奋而不顾,焚烧夫子之六经,烹灭三代之诸侯,破坏周公之井田,此亦必有所恃者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示例】 (1)人本恶。夏桀、商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 (2)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留下的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
【解析】 这两题的翻译均涉及意译。意译同样要落实句中重要实词,但是,对与现代汉语没有对译的词语,或者如果采用直译无法传达原文意思的句子,要根据句意转换说法。有省略成分的句子要补足,特殊句式要转换成与现代汉语相对应的说法。第(1)句中的 “桀”“纣”“尧”“舜”均是人名,与“本”“伪装”不相应,所以,均应翻译成“……所做的一切”,并且要把判断语气翻译出来。第(2)句中的“奋”依据上下文可以判定不是褒义词,应当根据句意翻译为“骄矜傲慢不顾一切”;“夫子之六经”应翻译为“孔子留下的六经”;“诸侯”应翻译为“诸侯的后代”;“井田”应翻译为“井田制度”;“此”应翻译为“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
〖参考译文〗
我曾读《史记·孔子世家》,看孔子的言论文章,没有不循规蹈矩的,不敢放肆高论,而且说话一定要谈到先王,我这才知道孔子作为圣人对天下的忧虑之深啊。(他说的一些道理,)好像茫茫无边,但其实并不遥远;好像浩瀚浑厚,没有边际,但其实并不深奥。他说的那些事情,普通人都知道,但实行起来,圣人也有做不到的地方。唉!能做到这样就足够了。假使后世有人能按照孔子说过而未做到的去做,想要成为一个圣人也不困难,即使不能做到,也会成为一个少犯错误的人啊。
子路的勇敢,子贡的巧辩,冉有的智谋,这三个人,都是天下人认为难能可贵的人。但是这三个人,却经常不被孔子喜欢。颜渊沉默寡言而没有表现出他的才能,好像没有与众不同的地方,但是孔子多次称赞他。其实,向圣人学习,难道只是要学会圣人是怎么说的吗?也要观察圣人心意的取向才行啊。孔子认为后世必定会有人不能坚守他的学说,也必定会有人曲解他的学说而做不义的事。所以他的话通俗易懂,直来直去,而不敢发表一些不同寻常而又值得炫耀的高论,主要是为了让后人不好随便篡改。
过去常奇怪李斯师从于荀卿,后来又焚烧了老师荀卿的著作,完全改变了古代先圣先王的法度,对他的老师的理论主张,真可以说是当强盗、仇敌来看待。如今再来看荀卿的著作,然后就会明白李斯要到秦国做官,都是因为老师荀卿,这就不足为怪了。
荀卿这个人,喜欢标新立异而毫不谦让,敢发高论而不顾一切。他的话,愚蠢的人听了为之震惊,品行不好的人听了为之欣喜。子思、孟子,世人都称他们是贤人君子。只有荀卿认为:“搞乱天下的人,就是子思、孟子。”天下的人,如此众多;天下的仁人义士,也如此众多。只有荀卿说:“人本恶。夏桀、商纣王所做的一切,表现的就是人的本;而尧、舜所做的一切,就是一种伪装。”从这方面来看,料想他的为人必定刚愎自用,不知谦逊,赞扬自己太过分。那位弟子李斯,在这方面又更为严重。
现在看来,品行不好的人做一些坏事,都还是有所顾忌的,所以夏、商两朝虽然灭亡,桀、纣两君虽然残暴,但上古贤明君主的法度、礼乐、刑政,还不至于达到灭绝而不可查考的地步,这说明桀、纣还是有所保存而不敢全部废弃。而那个李斯,只有他骄矜傲慢不顾一切,焚烧了孔子留下的六经,诛杀了夏、商、周三代诸侯的后代,破坏了周公的井田制度,这种胆大妄为的做法必定是有所依仗的。李斯见他的老师荀卿骂尽天下的贤人,就更认准了自己那种愚蠢的念头,认为古代先圣先王的那一套都不值得学习效法。李斯不知道那是荀卿图一时痛快所发表的言论,而荀卿自己也不知道他的话会导致如此惨烈的灾难。
如果做父亲的杀人报仇,他的儿子必定会行凶打劫。荀卿阐明了王道,阐述了礼乐文明,而李斯却利用他的学说搞乱了天下,可见荀卿的高谈怪论对李斯还是起了激发作用的。孔子、孟子的言论,没有标新立异,但天下始终没有人赶得上他们。如果天下真没有人赶得上他们,那么哪里用得着追求标新立异呢!
【文言实词】
循循莫不有规矩 循循:遵循规矩。
茫乎不知其畔岸 畔岸:边际,与下文“津涯”同义。
而自许太过 自许:自我期许,含有自负、自信之意。
以为古先圣王皆无足法者 法:学习效法。
【文言虚词】
知圣人忧天下之深也 之:用于主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
茫乎不知其畔岸 乎: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的样子”。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