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是不是被神化了?
道德经,老子,万物《道德经》是不是被神化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道德经》是不是被神化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当然有可能出错了。不过,"道"并非是正误判断。
老子谈道,有可能出错。但他想谈的东西,是超越正误的。
所以,抛开老子,谈一谈我的所说的,这种超越正误的,是什么东西。
"大言不辨",意思是,道并非是对某种观点的辨论。例如,并非是对"世界是黑色的","世界是白色的"的辨论。它并没有相对的观点,自身也没什么观点,慌兮惚兮,混混沌的。
如果你对"思维"有所了解,你就会发现,思想活动,总是从一个观点起,围绕这个观点,进行逻辑判断,然后得出下一个观点。
在辨论中没有"道"。看书就是和书中的观点辨论,书中也没有道。思想的活动,就是自己与自己辨论。
有辨论的地方,都没有"道"。
所以,一开始就要抛弃辨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神化不神化与人的理解有关系而易。华夏民族儿女都是从道德经,儒学文化文明传承而来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个粗人,没什么文化。我就复制一段道德经。[微笑]
道德经第三章
[原文]
不尚贤①,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②,使民不为盗③;不见可欲④,使民不乱。是以圣人之治也,虚其心⑤,实其腹,弱其志⑥,强其骨,恒使民无知、无欲也。使夫知不敢⑦、弗为而已⑧,则无不治矣⑨。
[译文]
不推崇有才德的人,导使老百姓不互相争夺;不珍爱难得的财物,导使老百姓不去偷窃;不显耀足以引起贪心的事物,导使民心不被迷乱。因此,圣人的治理原则是:排空百姓的心机,填饱百姓的肚腹,减弱百姓的竞争意图,增强百姓的筋骨体魄,经常使老百姓没有智巧,没有欲望。致使那些有才智的人也不敢妄为造事。圣人按照“无为”的原则去做,办事顺应自然,那么,天下就不会不太平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是中华民族的礼节总结,是中华儿女的美德,是中华民族的礼尚往来节制,是稳定中华民族社会的一支鲜活的花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是。绝对不是。古老的华夏文明哲理是很深的。理解不了就暂时放到一边。待以后慢慢消化。但绝不应该怀疑。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德经》是不是被神化了?
回答;
3000多年以来,中国人民认真研究《道德经》的话题宇演愈烈。从战国,两汉,两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直到民国现代深入研究并著作立传的有300来位名人文人之多。说明《道德经》不是被神化了,相反是被普及的同时,深深植根于华夏民族的血脉之中,并同时广泛得到普及和应用。
《道德经》其中心思想;是“道”和“德”的辩证唯物主义关系。“道”是经论,“德”是纬论,经纬分明,相互依存和补充,构成完美的《道德经》理论体系。
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更让人们遵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亘古不变的自然规律。
“道生之,以德畜之,物刑之,而器成之。是以万物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也道生之畜之育之,亭之,毒之,养之,复之。生而弗有也,为而弗恃也。长而弗宰也,此之谓玄德”。
译文
“道”生育万物,“德”蓄养万物物质构成万物的形态形象完成万物的品类因此,万物都尊崇道而贵重德。“道”的受尊崇,“德”的受贵重,并没有谁赐给他们高贵的地位,而是他们从来就是顺其自然。
“道”生育万物,蓄养万物,滋长万物,发育万物,结籽万物,成熟万物,调养万物,保护万物,生育万物却不据为己有,兴作万物却不自恃己能,滋长万物,却不为其主宰,这才是道德的最高境界,把它称之为“玄德”。
《道德经》洋洋洒洒5000余字,最让人称奇的是,是正反两方面意见相互对立的人们,都把他来尊崇,其中也有,很多封建落后意识思想在里面。
不过最值得后世人们研究的是关于修身养性,得道路
健身,返本固元,驱病强体,的德善理论,是最需要当今人们认真研习的。但是这不是被神化,而是应当普及的一种哲学辩证理论。
上一篇:老婆生宝宝,应该感谢吗?为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