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回避型依恋,亲密关系恐惧症应该如何自救?
自己的,你的,就会回避型依恋,亲密关系恐惧症应该如何自救?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3,反抗型依恋:这类儿童对母亲的离去会表示强烈的反抗,母亲回来寻求与母亲接触的同时还会表现出反抗甚至发怒,不能再继续玩游戏
4,破裂型依恋:此类儿童由于幼时有被虐待和忽视的经验,于是会对于母亲展现出冷漠
以上研究出自Ainsworth和她的同事设计的陌生情境测验,研究表明:
安全型依恋儿童人在群中占比65%
回避型依恋占比21%
反抗型依恋占比14%
破裂型占比4%
回避型依恋类型是其中相对稳定并且长期保存的状态,但也会随着周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我们因为小时候没有感受到被爱于关注,导致自身的安全感不足,遇事容易悲观,为了避免再次伤害从而产生逃避的行为
在我们每一个人小的时候都需要获取足够【美好的东西】储存在一个容器中,以使我们相信美好的感受会一直存在,当这个容易内有足够美好体验时,即使我们指导会有挫折和阻碍,但也能够相信生活会很美好
因此如果我们没能从母亲等重要他人身上哪里得到【美好的东西】或者是得到的太少,我们是很难相信生活是美好的
我们会带着来自原生家庭的习惯模式,意识层面可能追求着圆满幸福,但无意识层面却在重复着原生家庭的互动方式
史蒂芬曾说过:”你与内心未愈伤口的距离,与心中痛苦与悲伤的距离,也就是你与伴侣之间的距离“
回避型依恋在面对亲密关系时天然要比安全依恋多出更多的阻碍,那么我们如何去做才能走出痛苦自愈伤口呢?
1,我现在的关系是在模仿吗?
如果你和你的伴侣之间存在一些矛盾和误会,先不要直接把问题归因于对方,你需要先排除自身请你供需的影响,以及你对伴侣的指责,而是听一听、看一看、想一想,来问问自己
当下的矛盾你所抱怨的话耳熟吗?
我的父亲或者母亲有过类似的抱怨吗?
甚至在两代人或者三代人之间是否存在类似的模式?
我对伴侣的感受是否仿照了小时候我对父母的感受?
这些问题中获取的信息通常都与我们和父母之间未曾完成的事件有关,这一未完成的时间被我们投射到了伴侣的身上,我们在自己父母身上没有感受到的,曾经没有处理好的问题现在变成了你进入一段亲密关系的阻碍
因此先有发现,才有解决,如果你在亲密关系中,不敢提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有所需求却无法表达,对方的某些行为你并不能接受,却不敢提出,所有的这些可能是面对父母我自己的真实想法一直都不敢表达,我担心自己真实的想法不被父母接受,所以和父母之间的关系就很疏离
因为害怕不被认同和理解,导致你不敢勇敢的表达自己真实的想法,但是强迫自己来接受这件事情你已经在自己家庭坚持太多年了,导致你现在无法在忍耐下去,最终的表现就是逃避
2,自我察觉并接受
当我们对于自身有了足够了了解,才能够真的理解自己,从而接受我们的不完美
一个人怎样对你,反映着他的内心,你怎样对待一个人,反映着你的内心,例如信任或者是怀疑,这是投射
一个人怎样对你,可能是被你教会的,你怎样对待一个人,可能是被他教会的,这就是投射性认同,例如沟通互动模式
投射于认同是人际关系中最重要的心里互动机制,所有关系中的互动都是双方共同作用的结果
因此自己走出以一小步,就会影响周围人一大步
3,重新树立安全机制
既然我们曾经所有的依恋模式是由于我们从小没有感受到被爱和关注,我们对于自己是值得被爱的这件事情没有信任
因此重建安全感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建立信任,在感情中,如果说忠诚是全情投入,那么信任就是完全的接受对方
这个时候坦诚相待可以创造信任,把自己的真实情况想法感受全都告诉你的伴侣,你们共同参与讨论,信任即是一种状态,更是一种行为
有时候你们之间每天不经意的互相陪伴就能够创造信任,信任感酝酿于点滴微小的瞬间,当你们像朋友一样互相倾听时,当你们遇到问题共同面对时,当你的情绪(愤怒、悲伤、快乐...)因对方而启时......
只要在作出决定的同时你会想着让自己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让伴侣利益最大化,心里装着的不仅仅是自己,而是我们,两个人互相为双方的利益而让步,权衡双方的损失之后再做决定
这就是建立信任,即重建安全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避型依恋,感觉自己对进入亲密关系有恐惧和障碍,若想自救、从根源处调整自己的依恋模式,首先我们必须了解回避型依恋是如何产生、如何表现,进而如何影响到我们的亲密关系的。
如何产生:回避型依恋模式——孩子觉得父母疏离而冷漠,难以满足自己的需求,为了避免因对母亲有渴望和期待却遭到拒绝而产生心理痛苦,孩子会做出无可奈何的选择:回避一切依恋需要和亲密接触,并说服自己:“我不需要它”。
因此,当父母离开时,他们并不表现出不高兴或紧张忧虑,当父母回来时,他们会主动回避和父母的接触,对于父母的安抚不予理会或短暂接近一下又躲开。
如何影响我们的亲密关系:回避型依恋——我无法忍受别人太过靠近我。与别人亲密令我感到不舒服甚至紧张,很难完全相信和依赖别人。
此类内心不安全个体,因为害怕被拒绝,不愿意表达自己的情感,有时甚至隔离到自己都不能察觉自己的感情。对于体察别人对自己的感情有困难,即使被示好,首先感觉到的是怀疑。在恋爱中,既渴望亲密又恐惧真正走进亲密关系。
当我们的依恋模式并非安全型,该怎么办呢?如何才能打破这种熟悉的模式、建立更健康的模式呢?
其实,一个人的依恋类型随着个体的不断成长,内心的逐渐强大,有着更多的可能空间,无须放弃希望,走入绝望。
亲密关系经营得好的人,并非从不犯错,而是善于面对问题探索根源,懂得弥补不足修复裂痕的人。
寻求专业的心理咨询干预,通过一段安全、稳定的咨访关系,陪伴自己建立更成熟、健康、安全的内在模式,将是我们每个人都能为自己、为伴侣而去负责和努力的有效途径。
上一篇:作为高三党,成绩一般,但寒假假期学不下去,写东西时总走神,无法深入下去。怎么办?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