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身体肥胖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肥胖,脂肪,因素身体肥胖都是哪些原因导致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诊断与病证鉴别】
一、诊断依据
体重超出标准体重{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0.9}(Broca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m)2]超过24,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即可诊断为本病。
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神疲乏力、少气懒言、气短气喘、腹大胀满等。
二、相关检查
肥胖应测量身高、体重、血压,进行血脂分析;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试验、血清胰岛素、皮质醇、肝肾功能、抗利尿激素,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进行肝脏B超、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为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观察蝶鞍有否扩大,或进行头颅、双肾上腺CT扫描,测定T3、T4、TSH,以排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
【辨证】
一、辨证思路
1.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与阳虚。标实要辨明痰湿、水湿及瘀血之不同。
2.明确脏腑病位。身体重着,神疲乏力,腹大胀满,头沉胸闷,或有恶心,痰多者,病变主要在脾。病久累及于肾,症见腰膝酸软疼痛,动则气喘,嗜睡,形寒肢冷,下肢浮肿,夜尿频多。病变在肝胆者,可见胸胁胀闷,烦躁眩晕,口干口苦,大便秘结,脉弦等。
二、证候
1.胃热滞脾证
症状:多食,消谷善饥,形体肥胖,脘腹胀满,面色红润,心烦头昏,口干口苦,胃脘灼痛,嘈杂,得食则缓,舌红苔黄腻,脉弦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胃热脾湿,精微不化,膏脂瘀积。脾之运化功能受损,水湿内停,阻于中焦,郁久化热,湿热内盛,胃热炽盛,则消谷善饥,胃脘灼痛嘈杂;水湿内停,阻于中焦则见脘腹胀满;水湿泛溢肌肤则见形体肥胖;湿热之邪上犯头面则见面色红润;湿邪上蒙清窍则发为头昏;湿热下扰心神则见心烦;湿热耗伤阴液则口干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滑为胃热滞脾之象。
2.痰湿内盛证
症状:形盛体胖,身体重着,肢体困倦,胸膈痞满,嗜食肥甘醇酒,神疲嗜卧,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滑。
病机分析:本证为痰湿内盛,困遏脾运,阻滞气机。喜食肥甘醇酒,损伤脾胃,不能散布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酝酿成痰,痰湿聚积体内,故形盛体胖;湿邪重着,故身体重着,肢体困倦;水湿内停,阻于中焦则见胸膈痞满;舌苔白腻或白滑,脉滑为痰湿内盛,困遏脾运之象。
3.脾虚不运证
症状:肥胖臃肿,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劳累后明显,饮食如常或偏少,既往多有暴饮暴食史,小便不利,便溏或便秘,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脾胃虚弱,运化无权,水湿内停。痰湿聚集,故肥胖臃肿;脾虚不能运化精微,清阳不升,故神疲乏力,身体困重,胸闷脘胀;阳气被寒湿所遏,不能温化水湿,泛滥肌肤,故四肢轻度浮肿,晨轻暮重;湿邪困脾,脾失运化,故饮食偏少;脾失健运,小肠清浊不分,水停肠道,故便溏;舌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细为脾虚湿盛之征。
4.脾肾阳虚证
症状:形体肥胖,颜面虚浮,神疲嗜卧,气短乏力,腹胀便溏,自汗气喘,动则更甚,畏寒肢冷,下肢浮肿,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
病机分析:本证为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脾肾阳虚,痰湿壅结,故形体肥胖,颜面虚浮;水湿困脾,清阳不升,头失所养,故神疲嗜卧;脾阳虚衰,运化失健,则腹胀便溏;脾肾阳虚,气化不行,水饮内停,水湿下趋,故下肢浮肿;肾阳亏虚,开合失度,膀胱失约,则尿昼少夜频;舌淡胖,苔薄白,脉沉细是阳虚水寒之气内盛之象。
【治疗】
一、治疗思路
肥胖的治疗当以补虚泻实为原则。补虚常用健脾益气;脾病及肾,结合益气补肾。泻实常用祛湿化痰,结合行气、利水、消导、通腑、化瘀等法,以祛除体内病理性痰浊、水湿、瘀血、膏脂等。其中祛湿化痰法是治疗本病的最常用方法,贯穿于本病治疗过程的始终。
二、基本治法
1.清胃泻火消导法
适应证:胃热滞脾证。
代表方:小承气汤合保和丸加减。前方通腑泄热,行气散结,用于胃肠有积热,热邪伤津而见肠中有燥屎者;后方重在消食导滞,用于食积于胃而见胃气不和者。两方合用,具有清热泻火、导滞化积之功。
常用药:大黄泄热通便;连翘、黄连清胃泻火;枳实、厚朴行气散结;山楂、神曲、莱菔子消食导滞;陈皮、半夏理气化痰和胃;茯苓健脾利湿。
加减:肝胃郁热加柴胡、黄芩、栀子;便秘加更衣丸;风火积滞壅积肠胃,表里俱实者,可用防风通圣散。
2.燥湿化痰,理气消痞法
适应证:痰湿内盛证。
代表方:导痰汤加减。
常用药:半夏、制南星、生姜燥湿化痰和胃;橘红、枳实理气化痰;冬瓜皮、泽泻淡渗利湿;决明子通便;莱菔子消食化痰;白术、茯苓健脾化湿;甘草调和诸药。
加减:湿邪偏盛加苍术、薏苡仁、赤小豆、防己、车前子;痰湿化热可酌加竹茹、浙贝母、黄芩、黄连、瓜蒌仁;痰湿久郁,痰瘀交阻,加当归、赤芍、川芎、桃仁、红花、丹参、泽兰。
3.健脾益气,渗湿利水法
适应证:脾虚不运证。
代表方:参苓白术散合防己黄芪汤加减。前方健脾益气渗湿,适用于脾虚不运之肥胖;后方益气健脾利水,适用于气虚水停之肥胖。
常用药:党参、黄芪、茯苓、白术、大枣健脾益气;桔梗性上浮,兼益肺气;山药、扁豆、薏苡仁、莲子肉渗湿健脾;陈皮、砂仁理气化滞,醒脾和胃;防己、猪苓、泽泻、车前子利水渗湿。
加减:脾虚水停,肢体肿胀明显,加大腹皮、桑白皮、木瓜,或加入五皮饮;腹胀便溏加厚朴、陈皮、广木香理气消胀;腹中畏寒加肉桂、干姜温中散寒。
4.温补脾肾,利水化饮法
适应证:脾肾阳虚证。
代表方:真武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前方温阳利水,适用于肾阳虚衰,水气内停之肥胖;后方健脾利湿,温阳化饮,适用于脾虚湿聚饮停之肥胖。
常用药:附子、桂枝补脾肾之阳,温阳化气;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化饮;白芍敛阴;甘草和中;生姜温阳散寒。
加减:气虚明显加人参、黄芪;水湿内停加五苓散,或泽泻、猪苓、大腹皮;畏寒肢冷加补骨脂、仙茅、仙灵脾、益智仁,并重用肉桂、附子以温肾祛寒。
临床本型肥胖多兼见合并症,如胸痹、消渴、眩晕等,遣方用药时亦可参照相关疾病辨证施治。
三、复法应用
1.清化湿热,消食导滞法
适应证:肝胆湿热兼食滞,症见形体丰满,心烦易怒,口干口苦,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泄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沉有力。
代表方:龙胆泻肝汤合枳实导滞丸。前方清泄肝胆湿热,用于湿热郁于肝胆,目赤,口苦,尿黄等症;后方消积导滞,清热祛湿,用于食滞内停,嗳腐吞酸,腹痛胀满等症。
常用药:龙胆草、黄芩、山栀、生地、丹皮清泻肝火;车前子、泽泻、牛膝通利小便;大黄、枳实、神曲消食导滞;黄芩、黄连、泽泻清热化湿;白术、茯苓健脾助运。
上一篇:奔三的年纪了,该留在大公司养老,还是去小公司拼搏?迷茫啊?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