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时期商鞅吴起等变法家为何都不得善终?
商鞅,吴起,贵族战国时期商鞅吴起等变法家为何都不得善终?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说到商鞅、吴起,他们俩绝对称得上是战国时期的灵魂人物。吴起集兵法家、法家于一身,既开创了魏国的武卒制,曾一度独领风骚于战国,后又投奔楚国,致力于法治改革,令楚国再度崛起,颇得楚王的信任与赞赏。而商鞅呢,也先出仕于魏国,虽然被力荐于魏王,然而终未得到魏王的青睐,适逢秦孝公求贤若渴,商鞅才能在秦国大展拳脚,而农战制度的推行让秦孝公终于再度称霸于战国。
众所周知,无论是魏、楚,还是秦国,都得益于法治,尤其是秦国,凭着商鞅的法治而笑到了最后。可那些功勋卓著的变法者,却为何都未因此得到善终呢?究其原因有两点。
01 动了旧贵族的奶酪
吴起、商鞅两人都来自于魏国,且前后死于变法。吴起本是一位兵法家,为何也会和商鞅一样,转而热衷于变法呢?因为魏国有成功变法的先例,这里就不得不提到法家的先驱人物李悝。李悝在魏国率先推行法治改革,在经济上重视农业发展,在政治上废除世卿世禄制,举贤授能。魏国因此迅速强盛起来,称霸于战国之初。
李悝的成功案例给了吴起重要的启示,魏国当然看重的是他的军事才能,即便吴起想尝试,魏国也不会给他机会。后来,吴起遭到公叔痤的排挤,投奔楚国。楚悼王非常看重他的才能,没过多久,便被拜为楚国令尹。吴起终于迎来了小试牛刀的大好机会,他依仗着楚王的信任,对楚国的现有法令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当然,改革的对象依然是那些世袭的贵族们,他们的俸禄被削减,供给被停止,甚至被迁往偏远地区。但是那些贵族却是有苦不能言,他们只能静静地等着楚悼王的去世。因此,楚悼王尸骨未寒,吴起便倒在了他的尸身之上。
公叔痤排挤了吴起,却向魏惠王推荐商鞅,可惜这次是魏惠王没看上商鞅。商鞅因此投奔秦孝公,在秦国推广魏国的成功之道。商鞅继承李悝的法治,重农抑商,废除世袭贵族制,举用贤能;又吸取了吴起武卒制的精华,去其需提前买单的弊端,改为凭军功才变现的秦国军功赏罚制度。商鞅为了能成功推行变法,先与旧贵族们激辩于朝堂之上,后又严惩公子虔以正秦法。秦国的世袭贵族们受到了莫大的打击与侮辱,但是商鞅变法获得了巨大成功,他们能做的也是静静地等待秦孝公驾鹤仙去的那一刻。因此,孝公既没,商鞅便被扣上了谋反之名,而被车裂于秦国街头。
在我看来,当时的变法其实就是国家利益的重新分配。吴起、商鞅通过变法,将世袭贵族们的利益没收,一部分用来提拔新人,当然绝大一部分流入国君的口袋。于是乎,受益于利益再分配的新人们铆足了干劲,国家因而得以强盛。钱包越来越鼓的国君们当然是笑得合不拢嘴。唯有那些原来的既得利益者,即不需要出力就可过得很好的贵族们,一下子傻了眼,随着时间的推移,失去的奶酪越多,他们的恨意就越深。这样的情形下,只要给他们一丁点机会,吴起、商鞅便是只能以万箭穿心而死且死无葬身之地而告终。
02 新君无法再用他们
上文已经提到国君们是推行变法最大的受益者,那么为何秦惠王、楚肃王不愿护其周全呢?
其一、功高震主
国家因为吴起、商鞅的变法而获得强盛,两人皆为国君器重,位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国相之位,甚至秦孝公愿以国家想让。随着新法的成功实施,朝堂之上已经大换血,吴起、商鞅举用的新人已占据半壁朝堂,而农战的推行,乡野村夫只感激吴起、商鞅。太子是谁?无论是新官还是农夫似乎都不再关心,他们只感恩那个为自己开启升迁通道的变法者。
面对如此尴尬的场景,新君无法驾驭吴起、商鞅,而此刻,旧贵族举起的匕首正好能为他们树立威信,何乐而不为呢?因此,从这个角度讲,吴起、商鞅难逃一死。
其二、功成就应该身退
无论是吴起还是商鞅,变法已经大获成功,国君更迭之际,就是他们最好的退场之机。然而,此二人谁都不愿离去。与吴起曾经共事的李悝曾这样评价吴起:“起贪而好色。”因此,吴起绝不可能舍弃自己的功业而退隐。商鞅更是如此,好友赵良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其告退,商鞅根本就做不到。
是啊,吴起曾经辗转于鲁、魏、楚,而商鞅也先后出仕于魏、秦,两人同为客卿,冒当时天下之大不韪,敢动世袭贵族们的奶酪,用掉脑袋的高风险才换来的高收益,谁能轻易放弃呢?天下又有几个陶朱公?
只是,他们不愿退,新君就不能大权在握。于是变法成功后,本来就是弃子的他们,还是浑然不觉,以为可以躺在功劳簿上舒舒服服地过完下半生。然而,成也变法,败也变法。昔日厚厚的功劳簿恰恰成了他们的催命符。
结语:
吴起、商鞅作为法家代表,继承了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成功经验,先后在楚国、秦国变法,两国因此而得到空前的发展。然而,变法的成功却敲响了两人的丧钟。
新法的实行是以削减世袭旧贵族的既得利益为代价,被动了奶酪的贵族们因此对其恨之入骨。
新法虽然使得国君成为最大的受益者,然而,新任国君却陷入被变法者权力架空的危机之中,因此,他们当然乐意借着旧贵族的怒火除去变法者,来树立自己的威信。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有侵权,请通知作者删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1898年,慈禧连发谕旨,捉拿维新派,戊戌变法宣告失败。有人劝谭嗣同离开,谭嗣同说了一句话:“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今日中国未闻有因变法而流血者,此国之所以不昌也。有之,请自嗣同始。”
古今中外,变法图强的国家,变法家为之流血牺牲者,可谓屡见不鲜,究其根本原因,皆因在变法中都不可避免地伤害到了既得利益者,而遭到的报复。
商鞅之死
公元前356年,秦孝公任命商鞅为左庶长,开始变法。
可是,在执行新法期间,从上至下,反对之声不绝于耳。尤其是在此期间,太子嬴驷也触犯了新法,商鞅既无法处罚太子,又不能不做事以维护新法。于是,他依法处罚了太子的两个老师公子虔、公孙贾。从此以后,新法的执行更加顺利,可是也为商君之死埋下了伏笔。
公元前338年,秦孝公去世,太子嬴驷即位,即秦惠王。此时,公子虔等人站出来状告商鞅欲反,对商鞅也有恨意的秦惠王下令逮捕商鞅。商鞅逃亡未能成功,最终受车裂之刑而死。
上一篇:软装的作用是什么?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