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同样是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和颁布推恩令的结果为何不同?
诸侯,秦国,商鞅同样是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和颁布推恩令的结果为何不同?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同样是加强中央集权,商鞅变法和颁布推恩令的结果为何不同?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虽然推恩令和商鞅变法都加强了中央集权,但所处时代背景,和所起的作用了及影响是有差异的。
背景
商鞅变法在战国时期的泰国,当时的泰国是七囯中最弱的一国,地处靠西的贫脊之地,国内实行井田制,国内贵族势力强大。其它囯家相继变法强大。泰孝公才引进人才,变法图强。
而推恩令则不同,汉武帝时期地方诸候国实力强大到已经威协至中央,汉朝时期也有北患匈奴,所以中央急切需要解决地方威协中央的形态。
内容
商鞅变法
1商鞅变法承认土地私有,允许自由买卖,增加了税收
2奖励耕织和军功,尤其是军功爵按斩杀敌军人头来进行封赏使秦军作战异常勇猛
3秦囯普遍堆行郡县制,打击了贵族,由国家一直接派官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
堆恩令
改革前汉朝实行嫡长子继承制,诸侯国的领土子民一切由王侯的大儿子一人全部继承,堆恩令则是继承权由王候的几个儿子继承,大儿子虽然继承还是最多,但权利逐渐被分化,而且分封由中央亲自指定。
影响
商鞅变法使秦国经济得到发展,政治权力更集中,为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建立秦朝打下基础
堆恩令加强了中央集权,解决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矛盾为汉延继几百年打政治基础。
可以看岀商鞅变法主要是为了当时国家富国强兵,而推恩令则是维护当朝统治,虽然都加强了中央集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如何加强中央集权,平衡地主阶级、贵族与平民百姓的差距。一直是古代帝王,终其一生想要实现的目标。今天,我们就聊聊,历史上有名的两个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浅谈一下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与汉朝颁布的推恩令的差异性。明明都是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为何会造成截然不同的两种结果呢?
一、“商鞅变法”与“推恩令”的时代背景不同
商鞅变法,所处的时代是战国群雄纷起。此前,已经经历过两个朝代的战乱纷争。比如东周时期的诸侯分裂。到了东周末期,竟然足足产生了100多个诸侯。而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现象,表面原因是周天子的实权越来越弱,已经无力管制。只能纵容这些诸侯,私自培养势力,瓜分国家主权,国家的内乱越演越烈,最后东周政权宣告灭亡。到了春秋时期,也发生了同样的动乱,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礼乐崩坏”,导致群雄四起,大量宫廷的礼乐文化,传入了民间,国家制度出现了大幅度的紊乱。
而出现上述两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就是由于分封制,导致诸侯的权力过多,抛开百姓的生活不讲。分封制一度沿袭,直接导致了,天子手里的权力越来越低,国家的归属感薄弱,对于君主来说,产生了巨大的威胁,却一直没有办法改善这一情况。商鞅作为秦国的左庶长,也是战国时期有名的思想家、政治家。他深受,当时的统治者秦孝公的信赖。考虑到秦国多年来的国力衰弱,将原因归结为以地主、诸侯为代表的上流贵族,战友的权力过多,如此下去,就会延续前朝的动荡时局,国家必然无法强盛。本着平衡贵族诸侯的势力与强大秦国的目的,商鞅针对这一现象,决定以“郡县制”,取缔之前朝代的“分封制”。在《左传》中记载:
“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
这是商鞅施行郡县制之后的结果,将地方的官职,从原来的诸侯世袭担任,改成了不得以世袭官员任职。从乡、郡、县层层递进,减少了原来诸侯,私自培养势力,上下不通的现象。
比起汉朝的颁布推恩令,商鞅变法的时代背景,要比之严峻得多。推恩令的颁布背景,在此之前,已经经过了两次重大博弈。在此前的汉景帝时期,已经出现了以晁错的为代表的,主张削藩,来加强中央集权的策略。晁错所撰写的《削藩策》,主张削弱诸侯的封地,以此来降低对君主的威胁。而这一举动,虽然得到了汉景帝的大力扶持,却触犯了诸侯贵族的利益。最后还导致了产生了造反现象,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七国之乱”。最后以晁错之死,换取了政权稳定,七国之乱很快就被瓦解。
但是地方诸侯权力过大的弊端,已经显现出来了。从汉景帝到之后的汉文帝,已经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诸侯势力,做了很多政策铺垫,百姓与官员见识到了君主的决心。所以,到了汉武帝的时期,削弱诸侯势力,已经势在必得。在《史记·平津侯主父列传》中记载:
“主父“偃说上曰:‘古者诸侯不过百里,强弱之形易制。今诸侯或连城数十,地方千里,缓则骄奢易为淫乱,急则阻其强而合从以逆京师。今以法割削之,则逆节萌起,前日晁错是也。”
有了汉文帝与汉景帝的铺垫,汉武帝决定削藩,以加强中央集权之路,比起商鞅变法,要顺利得多。
二、商鞅变法和“推恩令”的具体措施不同
商鞅变法的主要措施,总的来说就是五点:
“废井田、开阡陌,实行郡县制,奖励耕织和战斗,实行连坐之法”。
商鞅第一步就将矛头指向了诸侯与上流的贵族。废除了西周时期的井田制,将诸侯大部分封地,收为国家所有,让百姓可以去租赁土地,不用受到诸侯为代表的地主剥削。这一措施的施行,扩大了土地私有制的范围。从现在的眼光来看,虽然是一大进步的策略,却也有其弊端,为之后变法失败埋下了伏笔,商鞅鼓励农品进行耕织,加强粮食的收成。还对耕织和有军功之人,进行嘉奖,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商鞅大力发展民生经济,将秦国的军事能力大力提升。取消了世袭军功的制度,大力打击了诸侯的权力。在军队中设立“行伍制度”,将军队从先前的杂乱无章,变得豁然一新。除此之外,商鞅在法治上,并不提倡儒家宽几待人、人人平等的思想。他认为,治国还是要以法治为主,便发明了“连坐”的中大刑罚,并规定:
“一人犯罪,五家为保,十家连坐。”
大概意思就是,一个人犯错,周围的五家如果不举报,就要连累周围的十家一起连坐。在如此的法治措施下,秦国的确得到了短暂的强盛,却也为其变法失败,埋下了重大的隐患。
而推恩令的措施,则与之明确的多。从汉武帝上位开始,就已经明确了态度,要改善诸侯权力过大这一现象。后来主父偃上奏,希望能够实施“推恩令”来逐渐瓦解诸侯势力:
上一篇:农村红白喜事中,同样近的关系,有人随礼一千,而有人却随礼一万,对此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