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资治通鉴,的人,自己的《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什么是“仁”?《资治通鉴》在开篇就讲述了“三家分晋”的故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伯,后来分析智伯最大的不足是“不仁”,司马光并为此写了长篇的“臣光曰”。
司马光说:“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而一个“仁”字,下及百姓,便是要告诫大家要有仁义之心,仁慈之怀,仁爱胸襟。这一点也是孔子最看重的,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二、明
所谓“明”,就是告诫国君:“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其中,“明”的含义又可分为两重。第一,“知道义,识安危”,是对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把握;第二,“别贤愚,辨是非”,是对人才的识别能力、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比如,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汉中对”,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关中,东向争霸天下的发展战略,刘邦“贤明”的辨别采纳,才赢得了天下。
同样“明”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明事理,辨是非,有方向。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才不会糊涂,不会迷失方向。
三、武
什么是“武”?司马光说:“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这里的“武”,不是粗暴蛮力,而是指领导者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还包括抵御各种诱惑、欺骗的能力。
同样“武”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不要畏惧艰难,一定要有成功的信念。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原因,很多人做事都是“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就退缩造成的。
一部《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治国和做人的道理。作者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很小一部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极大的知识宝藏,至今仍能源源不断给后人提供智慧的源泉。古人留下来的许多经典对我们现今的人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比如,《资治通鉴》中提到战国时期,在魏文侯与重臣李悝的一段对话中,李悝就向魏文侯提出了一套极其经典的“识人五法”,为魏文侯识人提供了经典的参考价值。战国时李悝的“识人五法”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教我们怎么识人,让我们今天还受益匪浅。
魏文侯问李悝:“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悝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悝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史上魏文侯和李悝都是杰出人物。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志向远大,礼贤下士又从谏如流,是一位极出色的诸侯国君主。李悝是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在魏文侯时为相。李悝颇有辩才,且深谙识人之法,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识人五法”,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使其广揽人才,辅助魏文侯实现“兵强国富”,魏国得以迅速崛起,称霸百年。
李悝告诉魏文侯的“识人五法”,原文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居视其所亲。
看一个人平常都与什么人在一起,如与贤人亲近,则可重用;若与小人为伍,就要当心。所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说的正是这个道理,我们从一个人平时喜欢和什么人接触以及和什么人关系亲近,就可以看得出这个人大致是怎样的人了。比如《射雕英雄传》中潇洒英俊的金国小王爷杨康,豢养了一批江湖恶汉,比如侯通海、沙通天等等,都是江湖上唯利是图、见利忘义之人,可见杨康也好不到哪里去。
富视其所与。
看一个人如何支配自己的财富,如只满足自己的私欲,贪图享乐,则不能重用;如接济穷人,或培养有为之士,则可重用。看一个人对待自己财富的态度,的确可以看得出这个人是私欲为重还是恢弘大气,在满足生活所需之后,不会太迷恋财富,这种人值得交往。《水浒传》里的柴进享受爵位,富贵逼人,但他却好结交江湖好汉,所以博得了个“仗义疏财”的美名。
达视其所举。
一个人处于显赫之时,就要看他如何选拔部属,若任人唯贤,则是良士真人,反之则不可重用。俗话说“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如果一个人发达了,显赫了,就大搞裙带关系,这种人必然是不屑于再与从前的故交为伍的。反之,如果他显赫了看人还是不论出身只看人品和能力,这种人就值得交往。《水浒传》里的高俅,一旦发达了就鸡犬升天,豢养了高衙内这样的人渣。
窘视其所不为。
当一个人处于困境时,就要看其操守如何,若不做苟且之事,不出卖良心,则可重用,反之则不可用。一个人身处困境时,最能看出其人的品格高下。比如《水浒传》里的陆谦,贪图荣华富贵,昧着良心帮高太尉父子干着伤天害理的事,对无辜的林冲赶尽杀绝,置之死地而后快,最终丧命于林冲刀下,其人可耻。
贫视其所不取。
人在贫困潦倒之际也不取不义之财,则可重用,反之不可重用。 处于穷困潦倒之际,最能检验一个人的品格,现在一些人过得不好了,就干起了偷鸡摸狗甚至伤天害理的事情,还有的人更是莫名其妙报复社会,伤害无辜的人,这种人就是品格下三滥,应该远离。《水浒传》里的杨志,落魄到只好把祖传的宝刀卖掉,而没有去做打家劫舍的事,可见杨志这人还是有些骨气的。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试着用这“识人五法”去看人、识人,相信可以帮助我们远离小人、远离是非、远离灾祸!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本人很喜欢看资治通鉴,而且不止看了一遍,可以分享一下自己的心路历程和它给我的帮助。
刚开始看的时候,感觉所有的大事都是小事,一会儿就是谁挂了,谁成功失败了,那么大的事情,在历史上也就一句话。生死一瞬间、成败一瞬间。真是“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还有在看到南北朝、五代十国的时候,有些悲伤,也不想看下去,总觉得那是中国历史上非常黑暗的时候,看到汉唐不由自豪感十足。总之情感在不断变换,但是后来发现读史书就要读失败和不好的地方,从而反省,正如唐太宗说的“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