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资治通鉴,的人,自己的《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主要参考文献:刘后滨——我们该如何阅读《资治通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老祖宗有大智慧,如果不能全部学习掌握,遇到无法解决的难题的时候,也可以到老古圣先贤那里去寻找答案。
以史为镜,才能活好一生。《资治通鉴》就像是一面历史的明镜,让后人可以通过“照镜子”看到自己的样子,如果有不足就要加以改进。
可现代人的毛病,恰恰就是狂傲自大,尤其是取得了点儿成就时就忘乎所以,不但口无遮拦,行为也毫无检点,这就是离失败不远了。
比如某互联网大佬,在公司即将上市之际,竟然当众攻击金融部门,一副全天下都是笨蛋,只有他自己聪明的样子,殊不知,没有行业监管部门的努力,哪有你公司的发展壮大?吃着饭还要骂着娘,是谁给你的勇气?结果大家都知道,歇菜了吧?
如果这个大佬看过《资治通鉴》,相信他一定不会这么狂妄,历史上因为狂妄自大失败的人多了去了,他自己了解了这样的历史,吸取了老祖宗的智慧,就不会犯这样让他终生遗憾的错误了。
科技不断发展,知识爆炸性增长,智慧却永远不变,因为智慧源自天理,天理如如不动。所以科学解决不了的问题,还要上求于智慧,而这些智慧,老祖宗早就总结好了,它一直都在那里。
世人一定要学会谦卑,因为无法创造智慧,只能向老祖宗学习,吸收古人的智慧,这是《资治通鉴》告诫世人的人生哲学。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谈及《资治通鉴》,我想不知道他的人很少。他是北宋司马光一生最骄傲的作品,也是当时史学研究划时代的唯一作品,影响之大,世所罕见。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涵盖了16朝1362年的历史,可谓包罗万象。据传,毛泽东生前,曾读过17遍,每一遍都仔细批注。
《资治通鉴》全书以总结历朝历代历史教训,以供统治者借鉴,但是书籍里蕴含的诸多道理,却不止对于统治者,而是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有学习和借鉴。
据记载,司马光当时作为朝廷的栋梁之才,肩负着宰相之职。曾经给宋神宗提出“修心三要素”法则。分别是“仁”“明”“武”,旨在教皇帝选拔人才,治理好国家。但是看似简单的3个字,其实也蕴含着很多做人的道理,和做人的准则。
一、仁
什么是“仁”?《资治通鉴》在开篇就讲述了“三家分晋”的故事。公元前453年,赵、魏、韩三家联合消灭智伯,后来分析智伯最大的不足是“不仁”,司马光并为此写了长篇的“臣光曰”。
司马光说:“仁者,非妪煦姑息之谓也。修政治,兴教化,育万物,养百姓,此人君之仁也。”而一个“仁”字,下及百姓,便是要告诫大家要有仁义之心,仁慈之怀,仁爱胸襟。这一点也是孔子最看重的,他把“仁”作为最高的道德原则、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
二、明
所谓“明”,就是告诫国君:“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其中,“明”的含义又可分为两重。第一,“知道义,识安危”,是对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把握;第二,“别贤愚,辨是非”,是对人才的识别能力、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比如,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汉中对”,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关中,东向争霸天下的发展战略,刘邦“贤明”的辨别采纳,才赢得了天下。
同样“明”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明事理,辨是非,有方向。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才不会糊涂,不会迷失方向。
三、武
什么是“武”?司马光说:“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这里的“武”,不是粗暴蛮力,而是指领导者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还包括抵御各种诱惑、欺骗的能力。
同样“武”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不要畏惧艰难,一定要有成功的信念。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原因,很多人做事都是“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就退缩造成的。
一部《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治国和做人的道理。作者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很小一部分。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藏着极大的知识宝藏,至今仍能源源不断给后人提供智慧的源泉。古人留下来的许多经典对我们现今的人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比如,《资治通鉴》中提到战国时期,在魏文侯与重臣李悝的一段对话中,李悝就向魏文侯提出了一套极其经典的“识人五法”,为魏文侯识人提供了经典的参考价值。战国时李悝的“识人五法”对今天的我们仍具有借鉴意义,教我们怎么识人,让我们今天还受益匪浅。
魏文侯问李悝:“先生曾经说过:‘家贫思良妻,国乱思良相。’现在我选相不是魏成就是翟璜,这两人怎么样?”李悝回答说:“下属不参与尊长的事,外人不过问亲戚的事。臣子我在朝外任职,不敢接受命令。”魏文侯说:“先生不要临事推让!”李悝说道:“国君您没有仔细观察呀!看人,平时看他所亲近的,富贵时看他所交往的,显赫时看他所推荐的,穷困时看他所不做的,贫贱时看他所不取的。仅此五条,就足以去断定人,又何必要等我指明呢!”魏文侯说:“先生请回府吧,我的国相已经选定了。”
史上魏文侯和李悝都是杰出人物。魏文侯是战国时期魏国的开国君主,志向远大,礼贤下士又从谏如流,是一位极出色的诸侯国君主。李悝是战国时期的政治改革家,法家重要代表人物,曾在魏文侯时为相。李悝颇有辩才,且深谙识人之法,他在长期实践中总结出“识人五法”,并运用于实际工作中,使其广揽人才,辅助魏文侯实现“兵强国富”,魏国得以迅速崛起,称霸百年。
李悝告诉魏文侯的“识人五法”,原文是:“居视其所亲,富视其所与,达视其所举,窘视其所不为,贫视其所不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