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资治通鉴,的人,自己的《资治通鉴》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二、明
所谓“明”,就是告诫国君:“知道义,识安危,别贤愚,辨是非,此人君之明也。”其中,“明”的含义又可分为两重。第一,“知道义,识安危”,是对发展战略的前瞻性把握;第二,“别贤愚,辨是非”,是对人才的识别能力、对是非曲直的判断能力。
比如,在楚汉之争的关键时刻,韩信提出“汉中对”,制定“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取关中,东向争霸天下的发展战略,刘邦“贤明”的辨别采纳,才赢得了天下。
同样“明”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一定要明事理,辨是非,有方向。也只有这样,一个人在快速的社会发展中,才不会糊涂,不会迷失方向。
三、武
什么是“武”?司马光说:“武者,非彊亢暴戾之谓也。惟道所在,断之不疑,奸不能惑,佞不能移,此人君之武也。”这里的“武”,不是粗暴蛮力,而是指领导者勇往直前的坚定信念,坚如磐石的战略定力,还包括抵御各种诱惑、欺骗的能力。
同样“武”字推及到每个普通个人,也是告诉大家不要畏惧艰难,一定要有成功的信念。如果选择了,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原因,很多人做事都是“虎头蛇尾”,遇到困难就退缩造成的。
一部《资治通鉴》,包罗万象治国和做人的道理。作者所列举的,只是感悟的很小一部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史为镜,可以正身,也可以照妖。
《资治通鉴》的主编就是小时候,我们课本上学的 [司马光砸缸] 主人公——司马光。全书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
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即以历史的得失作为鉴诫来加强统治,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这首先是是一部编年体通史。在封建王朝时代,后面的王朝替前面的朝代编写历史,比如《元史》是明朝人编修,《明史》又是清朝人编修。
司马光是北宋时期国之栋梁,主编的不是一个朝代的历史,而是涵盖16朝,1300多年的历史。因司马光一人精心定稿,统一修辞,故文字优美,叙事生动,且有相当高的文学价值,历来与《史记》并列为中国古代之史家绝笔。说明史事的前因后果,容易使人得到系统而明晰的印象。
作为封建时代最高的统治者,皇帝是要学习的,有利于吸取前人的教训,以史为镜。所以这首先是一部皇帝的教科书。皇帝从小就要学习的,其次是一本由国家出版社发行的史书,上到天子,达官贵人,下到读书人即平民百姓。都喜欢看的一部史学经典。
清代曾国藩:“窃以先哲惊世之书,莫善于司马文正公之《资治通鉴》,其论古皆折衷至当,开拓心胸。”
近代学者梁启超评价《通鉴》时说:“司马温公《通鉴》,亦天地一大文也。其结构之宏伟,其取材之丰赡,使后世有欲著通史者,势不能不据以为蓝本,而至今卒未有能愈之者焉。温公亦伟人哉!”
毛泽东自称曾十七次批注过《资治通鉴》,并评价说:“一十七遍。每读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中国有两部大书,一曰《史记》,一曰《资治通鉴》,都是有才气的人,在政治上不得志的境遇中编写的……《通鉴》里写战争,真是写得神采飞扬,传神得很,充满了辩证法。
告诫了世人怎样的人生哲学呢?我们从以下这些经典语录可以自行感悟一下。
1.聪明流通者戒于太察,寡闻少见者戒于壅蔽。--《资治通鉴•汉纪》聪明通达的人要警惕过于明察;听得少、见得少的人要避免闭塞无知。
2.得财失行,吾所不取。--《资治通鉴•陈纪》获得财物却丧失了德行(得不义之财), 这样的事我是不去做的。
3.去就以道,可谓君子矣。--《资治通鉴•晋纪》离开自己职位,或继续留任,都能出于正理,这就是高尚的人了。
4.不诚于前而曰诫于后,众必疑而不信矣。--《资治通鉴•唐纪》。事前不诚实而事后却表白自己诚实,这必然会引起人们的怀疑而让人不相信自己。
5.好胜人,耻闻过,骋辩给,眩聪明,厉威严,恣强愎,此六者,君上之弊也。--《资治通鉴•唐纪》争强好胜,不愿意听到别人提缺点,喜欢放开自己的舌尖而驰骋辩才,显示小聪明,对人过于苛刻严厉,顽固不化且自以为是。这六点,都是君主应当特别加以警惕的毛病。
6.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资治通鉴•汉纪》千钧重的弩弓,不会为了射一只小鼠而开动;万石重的大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碰撞而发出声音。指大材不可用在小处,大事不会因小的动静而启动。
7.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弓虽劲而发矢不直。--《资治通鉴•唐纪》木心不直,它的纹理就会歪歪斜斜,用这种木材制造的弓,虽然强劲,可是发射出去的箭矢也不会直飞目标。
8.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资治通鉴•宋纪》能选择别人的长处去学习它,这种长处自然也就属于自己了。
9.夫登进以懋庸,黜退以惩过,二者迭用,理如循环。--《资治通鉴•唐纪》让他升任,是为了奖励他的功劳;罢免他,是为了惩罚他的过错。这两方面常常可以交替使用。
10.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资治通鉴•唐纪》德行胜过才能,叫做君子;才能胜过德行,就叫做小人。
11.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资治通鉴•周纪》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12.凡人之情,穷则思变。--《资治通鉴•唐纪》人的本性是在到了没有办法之时,就会设法改变现状。
13.夫表曲者景必邪,源清者流必洁。--《资治通鉴•汉纪》标杆弯曲,其影子也一定是歪歪斜斜的,源头清澈,水流也一定是清清洁洁的。
14.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资治通鉴•陈纪》残留在地里的头季稻谷不早点割掉,它落下的稻粒必然会使良田荒芜。
15.立功者患信义不著,不患名位不高。--《资治通鉴•晋纪》立功的人担心自己的信义不显著,而不必忧虑自己的名誉和地位不高。
16.君子陷人危,必同其难,岂可以独生乎?--《资治通鉴•汉纪》因为自己的原因而使人陷入危境,君子必定要和他共患难,怎么可以独自活下来呢?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