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反者道之动”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道德经,万物,老子“反者道之动”是如何发生作用的?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1、解读前提】
《道德经》是总分结构,首章是总纲,总说“道、无、有”三字的关系,是贯穿全经每句话的背后线索;其余各章都是首章的注解,在变着角度反复讲三字的统一性原理,即“道”是世界的本源,有两个属性,“无”是真性,“有”是假性,三者同体共在,永不分离。这是解读全经的技巧,否则容易被文字所迷惑。
【2、字面意思】
“反”是逆向,泛指恒动的万物以当下为起点,朝反方向运动的趋势。“动”是变化,泛指万物离开“中”的形态。可见,这句话在讲“矛盾变化和道的关系”。
【3、整句隐义】
“反”的引申义指矛盾,“动”的引申义指“有”,“道”无形,不可见,是“无”的,所以,整句既在讲“矛盾和有”的关系,也在讲“有和道、无”的关系。这二义是句子逻辑的主线,此时句子大意为“反向变化是道之假性(有)的矛盾态”。同理,本句的反义也成立,即“不反者,道之不动”,此时句意为“不变化是道的不动性(无)”。所以,标题句是一语双关,正反同时说,讲的是同一个道理。
【4、易误解处】
有三个:(1)“道”无形,是唯一绝在的、独立的,没有相对,也就没有矛盾和变化,故“反、动”都不指“道”,而指“道”的假性“有”。(2)人对“道”,不可思、不可见、不可说、不可描述,故此处的“反、动”讲的不是“道”,而是另有所指。(3)人对“有”,可思、可见、可说、可描述,故“反、动”讲的是“有”。
【5、老子如此说的原因】
主要有四个:(1)“有”是恒动的,不能静止,即为矛盾。万物在“有”,必然趋向两极,至极就灭亡消失,从“有”归“无”,重新开始。故“有”是短暂的、虚幻的、非真的,才说它是道的假性。也因此,只要讲的是运动的、变化的、矛盾的,都指“有”。(2)“无”是不变的、永恒的、真实的,故“无”是道的真性。也因此,只要讲的是不动的、在中的、无变的,都指“无”。(3)道以“无”显示永恒性、绝对性,以“有”显示存在性、起用性,故人见万物有反有动,是见“道”的假性(有);见万物不反不动,是见“道”的真性(无)。(4)“反、动”都是人的感觉,而感觉属于欲望,人在欲望中就只能见“有”(假),不能见“道和无”(真),故证道的方法是无欲无为,人能如此,才明道知无。
看懂这四点,也就知道“反者道之动”的根本原因,是万物的自我矛盾性造成的;反之,万物若不自相矛盾,就不会“反“,也就没有“动”了。为何?因为“道”是无矛盾的,所生万物也该是无矛盾的,也就天然无反无动,保持真性,故万物只要“反和动”,就违背这个自身无矛盾的道性,开始自相矛盾,结果必将触发“道”的力量,强制平衡一切,归于真性“无”,也就造成“生灭”了。
总之,老子这句话是在教育世人“道的假性(有)常在矛盾、变化中,永无停止”,揭示了“矛盾非道,却在道中”的真理,引申义指“有”是万物的假象,人不可被其迷惑,妨碍证道和行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意思是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
此句出自于老子的《道德经》,原文为:“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循环往复的运动变化,是道的运动,道的作用是微妙、柔弱的。天下的万物产生于看得见的有形质,有形质又产生于不可见的无形质。 道的作用微妙而柔弱,但柔弱胜刚强。因为事物都在向相反的方向运动,弱者经过一定条件的转化,就可以战胜强者。所以老子认为道的关键在于“无为”,无为才能无不为。 “弱者道之用”,柔弱是“道”的一种最大作用。一般人都认为,强大才是有用的,其实柔弱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柔弱胜刚强,这一点在《老子》中的很多篇章都作了论述,典型的例子就是婴儿和水。我们成年人要向婴儿学习,向水学习。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不要时时处处都争强好胜,不要锋芒毕露。柔弱、谦虚、忍让才是做人的法宝,才是取得成功的“大用”。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物极必反,而反者道之动!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