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孩子一考试就掉链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自我,孩子,考试孩子一考试就掉链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孩子一考试就掉链子,可能的原因是什么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们小时候上学也经常遇到这样的孩子,比如我上初中时,我们班上就有一个女生,平时学习特别好,也特别刻苦,小测验分数都很高,可是一到正式考试就掉链子,老师也很无奈,戏称她“没有考试体质”,以至于最后初三时复读了三年,最终也没考上理想的高中。
其实,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如朋友所说的一样“心理承受能力差”,也不是“没有考试体质”,而是“自我妨碍”在作怪。
01
什么是“自我妨碍”
我认识的一个朋友,今年30多岁了,事事都很要强,喜欢跟别人一争高下,他这一生最遗憾的事就是高考前生了一场莫名其妙的病,导致他没发挥好,没考上好大学,后来又因家庭条件不好,自此辍学了,那时候就开始走上社会打拼。
提起高考他就很感慨,用他自己的话就是“我要是没生那场病,我肯定能考个好大学,我那时候学习还非常不错呢”。
而如今,他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多年,依然会出现类似高考前的情况,比如他去谈一个项目,本来双方都有合作的打算,可是最后却在关键时刻因为一些差错导致订单丢失;本来领导觉得他平时表现不错,有晋升的机会,可是这时候往往会出现一些意外,导致最终提拔了别人。
因此,同事们嘲笑他,领导也不再重用他,他自己也很苦恼,时常说自己运气差,似乎所有的好事都轮不到他。
我们把他的经历捋一遍:高考前生病,高考没发挥好,不是我没努力;谈项目我很负责,可是却总是阴差阳错,不是我没尽心;平时工作兢兢业业,领导却不提拔我,不是我的责任……
经验告诉我们,像他这样关键时刻总在“掉链子”的人,说明他并没有在这件事情上全力以赴,只是自己在给自己设置障碍,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以此来给自己找借口,减轻失败给自己带来的伤害。
为了避免将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很多人会故意制造通向成功的外部障碍,以便在失败时保护自尊,这就是“自我妨碍”。
02
为什么会给自己设置障碍
身边一个朋友家孩子十分聪明,用他妈的话说就是那种“不把聪明用到正道上”的孩子,老师也说他“其实很有天赋,就是不好好学习”。
去年中考的时候,别人都在奋战题海,生怕自己考不好惶惶不可终日,可是这个孩子放学后要么打球,要么流连于网吧,家里人干着急却一点劲也使不上。
结果不言而喻,考得一塌糊涂。在他妈妈责怪他大考前还不知道紧张的时候,他却一副无所谓的态度回怼:“我就是懒得下功夫去学,我要是下功夫去学习,考上某某重点高中一点问题都没有。”
在这个男孩身上,你是不是也能看到自己的影子?不必因此感觉到奇怪,因为这是每个人都普遍存在的心理,这就是“自我妨碍”下的产物,这种行为绝不是一种故意破坏自我的行为,恰恰是为了达到自我保护的目的:“我并没有真的失败———要不是因为这个我肯定能干好。”
主动去放弃努力,甚至故意为成功设置障碍,失败时就有了借口:这并不是因为我能力差。他宁愿承受这种短暂的失败,也不愿意被全部否定,以此来证明并不是他的能力有问题,而是客观原因造成的失败。
为什么自我妨碍者要故意和自己过不去?他们真正恐惧的,其实是一种想象中的归因困境:也许是因为缺乏长期基础(例如平时就没好好学习),也许是因为赶鸭子上架(例如被硬拉去参加一项竞争激烈的比赛),他们已经预见到了未来的失败。
03
面对失败的恐惧会有什么行为
我们都知道,不同的人在面对压力时会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表现,一种人会把压力当成一种前进的动力,激发出自己无限的潜能,促使自己去成功;而另一种人,压力则会带给他无限的消极影响,使他下意识地逃避当前的困难。后者通常就是容易给自己设置“自我障碍”的人。
比如一个孩子在面对考试或者重大赛事压力的时候,很有可能会出现以下几种情况:
在考试前通宵狂欢;
在大考来临前疯玩视频游戏而非学习;
减少对重要的个人赛事的准备;
给对手提供一些有利条件;
在任务刚开始时不好好干,这样就不至于对自己产生过高的期望;
在那些关系到自我形象的困难任务中并不尽全力。
大多数人不太愿意将失败归结为自身原因,于是他们便故意制造出一些外部障碍,这样,当失败不可避免地到来时,可以顺理成章地将其归结到外部因素上。
我曾经看过一本书,名字叫《好奇心理学》,这本书在解释为什么人会在关键时刻出现“自我妨碍”行为的时候,是这样说的:
自我妨碍能给失败者带来短期的好处,比如缓解自我压力,保护自尊心等,但这并不能抵消其带来的负面影响,但能够缓冲失败带来的消极影响,让人在经历失败后自我感觉好一些。
其实说白了,也是一种自我欺骗的行为,他们在潜意识里自己麻痹自己,不愿意承认自己“懒惰、没出息”而已。
04
如何帮助孩子避免“自我妨碍”?
在印象管理方面有研究表明,对于自我妨碍者的失败,旁观者确实更少将其归结为内部能力的因素,比如一个淘气的孩子不好好学习,家长或者老师通常能其评价是:“非常聪明,就是不把聪明用到学习上,所以才学不好。”
可是,无论这样的孩子再怎么聪明,他人也不愿意对其过于信任,毕竟无论能力高低,一个情愿主动给自己设置障碍的人,做事总不会让人放心。
那么我们作为家长,如何帮助孩子避免“自我妨碍”出现呢?
了解自我妨碍分类,不被他人的自我妨碍带偏
我们必须要让孩子了解自我妨碍,在了解自我妨碍的同时,也必须要知道,其实自我妨碍通常分为以下两类:
一类是声称式自我妨碍:
就是不断地对外宣称自己这里不好那里不妥,比如身体不好、性格不好、星座不符或者天生不适合学英语等等。声称式自我妨碍只是说说,一般行动上不会停止实际的努力。
一类是行动式自我妨碍:
这类自我妨碍则是通过行为来预言未来的失败。表现出来的就是压力越大就越颓废,越到期限前就越放纵自己。
如果自我妨碍的心理刻画到一个人的骨子里,成为一人的行为习惯、人格特征,那么凡是需要评价、测量等需要努力且结果很难预测的地方都会出现行动式自我妨碍,那这个人就很容易出现关键时刻掉链子的情况。
上一篇:如何辨别和界定陈茶和新茶?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