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父母代办孩子的一切,面对缺少责任感的孩子,父母也不会在意吗?
孩子,父母,自己的父母代办孩子的一切,面对缺少责任感的孩子,父母也不会在意吗?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父母代办孩子的一切,面对缺少责任感的孩子,父母也不会在意吗?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谁都会希望自己的孩子是一切顺遂的,难免有时会过多的参与到其生活的各个细节中!
孩子都是父母的心尖尖,肯定不是有意的把孩子变成缺少责任感的孩子,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为人子女,大家都在相互磨合,所以一同成长,是我们这一辈作为父母来说共同的理念,知道不好尽量避免,如果发现问题那就积极面对自己的不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为孩子包办一切,道理都懂,情难自控。先说个常见的例子:
早上,我们抓紧时间出门。爸爸上班,毛毛上园,而我要跑步。穿上外套,毛毛要自己拉拉链。
“快,爸爸帮你。”
“我自己。”
“你穿鞋,我帮你拉拉链,分工合作,ok?”
“不要,我自己来。”他干脆一屁股坐到地上,严肃认真的操作起来。
爸爸摊手,我耸肩。“好吧,我们等你。”
幸好,也就两分钟,他已经拉好了,又穿上鞋,跑出门去。一会儿,转头喊道,“妈妈,我的红色鞋子有点紧,你给我买一双大点的行不行?”
“行。”我很欣慰,他会感知身体的舒适度,并自己做出判断。
虽然我们鼓励孩子自己成长,但是,在紧急的时候,我们常常替他包办;在我们懒得收拾残局的时候,我们常常替他包办;在孩子做得不够好的时候,我们常常替他包办;在孩子读书学习的时候,我们常常替他包办;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也常常替他包办……借口是何其多!还有更多的家长,一边以爱为名、包办一切,一边又骂他叛逆、无能。
父母爱子女,从来都不是问题,只是以爱为名、包办一切,并不是爱,那是害。
中国青年报社曾做过一项调查,共2014名受访者,其中34.8%表示身边父母替孩子包办个人事务,甚至持续到孩子上大学。调查显示,包办对孩子造成的影响主要有:
1. 孩子缺乏主见(58.9%)
被包办的孩子,缺乏感知自身与世界的能力。举个简单的例子,如果大人决定每天穿多少,他就不能感知周围的温度;如果大人决定每顿饭吃多少,他就不能感知自身的饥与饱如果大人决定每天去哪里玩,他就不能感知自己的特点与喜好。
一个人,若不能准确的感知,就不能对事物做出准确的判断。渐渐地,不管是不愿做判断,还是害怕做判断,他终将失去主见。
2. 孩子为人处事优柔寡断(55.5%)
在孩子学习选择的过程中,大人常常忽视他们的声音而自作主张,会造成孩子心中的挫败感,导致害怕做决定,优柔寡断。举个例子,大人让孩子自己选择秋衣,孩子想穿星星款,大人说,“星星款太薄了,咱们还是穿小火车吧,那个更保暖。”
孩子会感觉挫败,在我到底该不该做选择,或者到底应该从哪个角度来做选择的问题上,徘徊不定。
3. 滋长孩子的懒惰和依赖性(51.0%)
每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独立和依赖两种愿望的冲突。如果大人包办过多,孩子独立思考与行动的能力,得不到锻炼,将慢慢退化。取而代之的,则是依赖。
同时,孩子觉得自己想做任何事情,父母都会掺合,体验不到自己的价值,再有趣也变得无趣;或者觉得自己无需付出,也可以得到一切,于是变得懒惰,不负责任。
人之初,性本善。事实上,自从半岁开始,孩子便开始表现出自己的思想,想千方百计的做自己力量还不能达到的事情。他们对一切都好奇,希望自己能掌控一切。他们尝试着自己走路,自己吃饭,自己穿衣服,自己洗脸刷牙,也自己决定穿什么,吃什么,找谁玩等等。也很乐意帮大人干活,扔垃圾,拿东西,甚至想帮大人梳头发,系鞋带等等。大人本可以很轻松,何乐而不为呢?
然而,正如上面所说,大人以爱为名,包办一切,何患无辞?正因为家长的包办,会导致孩子很多问题,包括但不限于,题主所说的不负责任。那么,应该怎么做呢?
1. 给孩子营造一个安全的环境,任他独立的自由探索。
我见过太多的家长,孩子一岁半了,还用围巾拉着走路;两岁了,还扶着上下楼梯;三岁了,还不让滑滑梯。孩子也是一个独立的人,只有给他充分的自由,他才能独立行走,独立思考。
只有给了孩子一个舒适,并安全的环境,你才能真正放心,让他自由探索,而不是时刻焦虑,甚至束缚他。譬如,在孩子学爬的时候,将室内打扫干净,将桌椅的棱角贴上防撞条;在孩子学步的时候,给他背上防摔包;给孩子买适龄的碗勺和吸管杯;确保门窗安全;家里的危险物品,如刀具、打火机等束之高阁。
不为孩子包办,就从这里做起。跟在他的后面,支持他,而不是搀扶他。
2. 给他选择的权利,并尊重他的选择。
一个有很多机会自己做选择的孩子,更能感受到尊严,感受到自我力量的强大,他们将有主见,有责任感。会更自信,也更能承担失败的后果。
首先就是提问。家里的日常可以是,“今天看电视要看到几,3还是4?”“今天想吃米饭还是水饺?”“今天读哪本书,身体还是汽车?”持之以恒的问,持之以恒的尊重。半年后,他会主动说,“我们今天看到4。”或者“我喜欢水饺。”或者“今天读贴贴书。”
在提问之余,还可以引导他思考的能力。譬如,“为什么这样选择呢?”或者“你有没有好办法呢?”或者“还能怎么做呢?”能有效培养他思考的习惯,并有意识的对选择做出评价和反思,为下一次做选择和判断提供经验参考。
3. 对孩子多一些耐心,多一些正面的鼓励。
大部分家长的借口,归根到底,是没有耐心。他们期望包办一切,一劳永逸,实际却适得其反。譬如,因为担心他们玩弄食物,或者吃得太慢,或者撒的到处都是,而拒绝给他们勺子,这是典型的没有耐心。要知道,没有孩子会傻到饿自己,或者吃冷饭。你只需要给他勺子,并相信他,等一等、帮他热饭、收拾地上的残局,并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
回到本文开头的例子,他自己穿衣服,我们鼓励他;他自己决定要换鞋子,我们也鼓励他。他才会越来越勇敢,敢于做决定,敢于不断尝试。
借用《包办,是在偷走孩子的责任心》里的一句话:爱不是为孩子包办一切,而是教会他们懂得自立自强自尊自爱;爱不是粗暴的命令,而是充分地尊重孩子的爱好、兴趣,发掘他们的潜在能力和优势;爱不是把孩子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是让他们像海燕一样自由地飞翔,面对困难勇敢拼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