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说在学校教育中,理性的思维训练代替不了感性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有何意义?
思维,感性,理性为什么说在学校教育中,理性的思维训练代替不了感性的体验,这些体验对学生有何意义?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我们登上月球考的是科学的理性思维,我们通过遵守科学的规律,用实验的数据不断修正自己的错误,最后登上月球,但是一旦我们回到日常生活中,我们又有了对直觉思维的依赖,而不会时不时的问自己,我们正在做什么?在这个情境下我是怎么反应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应?还有没有别的选择?
其次:人的思维分为两部分,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感性思维主要是靠自己的经验和直觉,去思考和判断。理性思维主要是靠已经掌握的科学的方法,去思考和判断。
感性思维活动包含:感觉、知觉、感性概念、本能思维倾向、习惯思维、联想、想象、情感活动、直觉、定量的度量、模糊的范畴思维、创造性思维。感性思维的特点是自然形成、敏感、自发产生、自动执行、孤立片面、分散并行。
理性思维包含:语言形式的概念、概念的分类、定性思维、范畴思维、逻辑隶属关系、因果推理、过程流程的思考和规划、数学与拓扑/集合/立体空间演算、色彩/旋律/布局的协调性、周期规律、清晰划界、语言组织和传播。特点是人为定义与划分、知识成体系性、形式化、可推理性、突出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可传播性、可理解性。
理性思维与感性思维是相互衔接的,从感性过渡到理性,就像植物的根与冠并不是两个孤立的存在。动物也有感情,也会“喜怒哀乐”的感性表现,但绝对不会使用“演绎归纳”等理性思考方法。地球上只有一种生物具有理性思维的能力,这就是“人”。从感性思维到理性思维的进步,是地球上几十亿年来生物进化的最高结晶。就像人的两条腿,感性和理性是支撑思维的两大支柱,两者相互克制,缺少了哪一方面都不能构成完整的思维活动。
感性思维在思维活动中的作用。
人的思维活动起源于感觉,是感觉驱动的,感觉信号经过层层转化,成为神经活动兴奋发放的源泉,因此感觉来得自然、自动、自发。但是感觉信息是从四面八方聚集而来,分头作用,缺乏整合,有时根本就无法整合,因此分散、孤立、片面就成了感性思维的特点。动物有着丰富的感性思维,人类发展感性思维活动的进化历程源远流长,可以说生物在进化史中99%的时间都是在发展和优化感性思维,正因为此,人类的感性思维才如此发达。
理性思维在思维中的作用。
尽管感性思维直接、自动、并行,但是由于感性思维缺乏整体性和有效的规划性,感性思维的弱点难以克服。当人脑进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意识产生,标志着理性思维的萌芽。理性思维就是要在感性思维的基础上整合,形成有效的抽象,联络事物内部的逻辑关系,使思想体系成为具有广泛联系和因果关系、顺序关系、空间关系、时间关系的有机整体。尽管理性思维的发展时间不长,程度不深,但是由于正好弥补了感性思维的不足,所以理性思维代表着先进的思维方式,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如何合理地运用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
由于感性的功用是感觉摄取、知觉归纳、想象再造、联想引导、情感指导,因此要发挥感性思维的长处,就是充分运用这些功能进行思维活动;由于理性的功用是概念抽象、判断分类、推理导出结论、语言表述、知识传播,应当依靠理性思维产生思维结论和决策指导。依靠感性进行思维的前半段,依靠理性产生思维的后半段,这样的思维结构更加合理。
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影响我们的自我评价?
在感性思维中,更关注一个人的感受,所以我们经常使用“感觉”这个词,而在理性思维中,我们经常使用“认为”这个词。波尔州立大学的心理学教授托马斯·霍特格雷夫对此进行了研究,他第一次发现认为/感觉这种措辞上的变化会影响人们的自我评价,当使用“感觉”一词时,人们的自我评价更为消极。
霍特格雷夫试图弄清“认为”或“感觉”这两种语境对开放性的自我评价有什么影响。141名大学生参与了实验,他们被随机分为两组。其中一组的问题是“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认为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另一组的问题是“请用5分钟时间写下你感觉自己是什么样的人”。在答题结束后,霍特格雷夫逐字逐句地对自我评价的内容进行分析。他发现,“感觉”组的大学生在自我的评价上要比“认为”组的大学生更加消极。在随后对两组大学生进行综合分析后,他还发现,在答案中,“感觉”一词的出现频率和自我评价成负相关,也即,使用“我感觉……”越多的大学生,越悲观。
接下来,霍特格雷夫进一步研究了“认为”或“感觉”语境对人们的自尊有什么影响。这一次的实验选用了另外84名大学生,他们也被随机分成两组,一组需要填完整10个以“我认为自己是——”开头的句子,另一组则填写以“我感觉自己是——”开头的句子。之后,他们还要完成一个自尊测验。霍特格雷夫预期,填写了感觉句子的大学生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结果如他所料,填写了以感觉开头的句子后,大学生不仅在自我评价中报告了更多的消极面,在随后自尊量表上的得分也要低一些。但是,这种措辞变化只对女性被试在自尊量表上的得分有影响,对男性被试没有影响。
霍特格雷夫表示,“认为”和“感觉”能激活不同的心理过程,“感觉”更容易激活一个人去探索过去的情感经历。而语言中的情绪词中存在一种不平衡——消极词要远多于积极词。一旦开始探索情感经历,人们就容易陷入消极情绪中,在观察自己时会倾向于观察消极的一面。这就解释了为什么“感觉”容易导致负面的自我评价。
数学思维也就是人们通常所指的数学思维能力,即能够用数学的观点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转化与划归,从一般到特殊、特殊到一般,函数/映射的思想,等等。一般来说数学能力强的人,基本体现在两种能力上,一是联想力,二是数字敏感度。前者能够把两个看似不相关的问题联系在一起,这其中又以构造能力最让人折服;后者便是大多数曝光的所谓geek,比如什么Nash之类的。当然也有两种能力的结合体。
思维能力主要是指:会观察、实验、比较、猜想、分析、综合、抽象和概括;会用归纳、演绎和类比进行推理;会合乎逻辑地、准确地阐述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能运用数学概念、思想和方法,辨明数学关系,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
数学成绩多数是指学校用来测试学生数学知识掌握能力的一个量化指标。不能反映数学能力的表现。数学能力是来自思维的一种活动表现。未经训练的儿童,能够解答一些数学竞赛的题目,这是强烈的数学思维能力。通过大量训练,刷题,大量时间用上,能够接触决赛的题目,仅仅说明是使用现有公式,找到正确公示的能力较强。多数这类学生,实际数学能力很差。
数学思维和数学成绩的关系
数学思维和数学成绩没有必然联系,尤其是在应试教育模式下,有些人不停的刷题,数学也能取得不错的成绩。但在不停刷题过程中,思维过程已经被固化,理性数学思维其实是在退化。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