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范笑歌为何说王羲之书法《十七帖》是草中圣品,其是否真的很重要?
王羲之,草书,书法范笑歌为何说王羲之书法《十七帖》是草中圣品,其是否真的很重要?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范笑歌为何说王羲之书法《十七帖》是草中圣品,其是否真的很重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要站在整个书法史的角度去思考。
首先中国的书法经历了数次变革,篆、隶的变革是较为重要的一次文字革新,是进入表意文字的关键时期。隶书之后的中国文字,衍生出许多从属于其的变体,如草书、行书等,最终到了楷书。而这一过程中出现的如钟繇、张芝等名家虽然形成了一定的风格,但就文字演化和书法的艺术性而言,还属于初期发展,不够成熟。但到了王羲之所生活的魏晋时期,随着佛学的传入和发展以及与黄老玄学融合,中国的哲学也进入成熟阶段,在这样的大背景下,王羲之一方面在其家学渊源深厚的熏陶下,转益多家,博采众长,遍习前代名家;一方面汲取时风,从哲学生命的高度创造出来全新的书法体例。相较于后人,其书法形体丰富多变,不事张扬而气息冲和,刚柔相济,法度与审美境界兼具,使其书作达到了一个高峰,也是中国书法艺术达到了第一个高峰,因此被尊称为“书圣”。
其次,在这样的情况下《十七帖》这样一部汇集27组书信文帖的右军遗世书作,成为唐太宗搜集右军书法名帖中最重要的作品,先后因唐太宗等人的极力推崇而广传天下。唐代著名书法理论家张彦远观后赞叹说:“煊赫著名帖也”。在唐宋时期以来草书无上重要摹写范本,被书家誉为“书中龙象”。
第三,该贴气象典雅冲和,不激不厉,而风规自远,法度天然。同时没有一般草家的狂乖之气,行笔潇洒而风韵自然。相较于后世各家,更无半点矫揉造作之气。
总而言之,《十七帖》是千百年来的草书,用笔,布白,章法,气象等各个方面的综合典范,是学习草书的人必须领会的书法文化境界。相当于行书中《怀仁集王羲之书圣教序》的地位。
因此,范先生的观点我认为是正确的也是重要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十七帖是学习草书绕不过的途径。且不说前人评其为王羲之书中之龙 ,实乃去古未远,全承章草笔意。南京高二适云,习草当由章书入自是正格,询为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啊,学草书必须临王羲之的十七帖,因为他是草书的基础,因为他是标准草书的范本!
十七帖是正统的草书,怀素、张旭、黄廷坚等草书名家都是从十七帖传承发展而来,现代草书家学草也是以十七帖为宗!
所以,十七帖称为“圣品”名符其实!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据百科所述,《十七帖》地位是很高的:
此帖前人评价甚高。如宋黄伯思说:“此帖逸少书中龙也”。朱熹说“玩其笔意,从容衍裕,而气象超然,不与法缚,不求法脱。所谓一一从自己胸襟中流出者。”也有人认为此帖“笔法古质浑然,有篆籀遗意”。这些评价都很中肯。尤其说它们写的从容、不受法的拘束,好像从自己胸中自然流出一样,最为深刻准确。孙过庭曾说过:“子敬(王献之)已下,莫不鼓努为力,标置成体”,即王羲之以下,都是在写字时故意用力,故意要表现自己有自己的艺术风格,这样就反而失去书写时的自然之美了。这种对比式的评论,对书法欣赏很有启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自我表达心境的一种方法,历代寥寥几位大家都表达了临帖的心声,有的临帖几十年,还是觉得自己写的字不好,这不是谦虚,是走不出临帖,走不出自己。书法最主要的特点是看帖走出,临帖快出。大家回头看看,那个古代书法家不是自成一派的?这个自成一派不是带一帮学生学习他的字,而是用这个派系为龙头,指引书法爱好者达到书法自我的境界。书法本无章法。就像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就有了路。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