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书法作品中有重复字怎样处理?
书法,王羲之,书法作品书法作品中有重复字怎样处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书法作品中有重复字怎样处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作品中如有重复的字,叫:
雷同。
在创作中可以打两个小点子。或者用不同的筆画书写方式书写,也可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悟空官方邀请!
对书法作品中重复的字的处理,重在求变!求变,变的是重复的字的结构布局,而不是重复的字的笔法。切记:笔法是不能变的。
例一:上图中同样是行书“书”字,但写法和风格却是不一样的。在书法创作中,遇到重复的字时,只要用心,就会使其变得出彩。但在求变时,一定要注重书法风格,万不可把他人的书法风格过多地融入自己的书法作品中。
例二:上图中的行书“法”字也是变化多端的,可以说,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写法,一个人有一个人的风格。在书法创作时,书者要善于根据作品章法布局需要,对重复的字的结构进行变化,但自己的风格要占整幅作品的百分之六十及以上。
例三:上图中的行书“古”字,书圣王羲之写的两个“古”字都是不一样的,这就叫变!但有一点需要说明:王羲之写的两个古字虽然变化出彩,但风格却是没变化的。还有就是题主可多读王羲之的行书作品《兰亭集序》,作品中的有二十多个“之”字,没有一个雷同的。
例四:上图中的行书“人”字的写法,同是“人”字,王羲之写的两个“人”字也是不一样的。还有其他书家写的“人”,结构布局处理也是不一样的。
建议题主在创作书法作品时,一定要备上《书法大字典》和《说文解字》及《康熙字典》,以便遇到重复的字时,参考变之,并使其变的更生动,更有神,更出彩!
上图为王羲之行书《兰亭集序》局部。在创作中王羲之对作品(局部)中的三个“之”字均作了微妙的变化,而且变化多端,出奇出彩。
学书法,建议多临、多读古人的名碑名帖,并不断领悟古人的名碑名帖的书法精神,只有这样,才能把书法真正学好,并学出名堂。
上图中的篆书“松”字,书者在书写时,把左边的“木”字移到了右边,把右边的“公”字移到了左边,这也是对重复的字的处理的另一种办法。
以上为个人观点,一家之言,仅供参考。如果各位网友对此有不同看法,欢迎留言和评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中“字“重复出现的现象,是书法中常见的普遍现象,古时有,现代有,字的重复和笔划的重复,都力求以变为书写法则,变则通,变则灵,变则活,变是书写汉字,书写书法的灵魂所在。书者书写书法时变的原则法则是什么?是问题的关键。如果是从临帖中走出的书者,最容易把相同的字写雷同,既使变了变的也不自然,特别不入书法之群,再者临写学的字词量总是有限的,把有限字形用于无限的书法创作中,总是总感字词穷有尽头,写无穷无尽千变万化的书法作品,力不重心,瞻前顾后。古有王義之《兰亭序》,孙过庭《书谱》等名碑名帖,都是无穷无尽,变化风云,气象万千,道法自然的书法风光,是人类书法史上的明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是依靠线条重新组合汉字结构和章法的艺术,在书写中,由于书家的心态、情绪,以及用笔技巧和审美趣味的不同,即使同一个汉字,在不同时间和状态中,写出来的造型结构也是完全不一样,正是这种不一样,更加增添了书法艺术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优秀的书法家,在一幅书法作品里,面对重复的汉字,在书写时,往往会刻意改变字体结构,使之散发出不一样的艺术趣味和艺术个性。
整体来说,要改变字体的造型结构,让书法彰显出形式技巧和审美意义上的变化,通常有三种方法。
一是在书写时,改变线条的粗细和轻重缓急,让其看起来有节奏变化。
二是在书写过程中,增加或减少字体本身的笔画结构,让字体体现出疏密有致的视觉变化。
三是营造字与字之间,行与行之间的呼应关系和疏密关系,每一个笔画不但要为字体服务,还要为谋篇布局而服务。
下面,以东晋书法巨匠王羲之的《兰亭集序》来分析,看看王羲之是如何在一幅书法作品里处理重复字体的?
《兰亭集序》共有324字,是王羲之用文字记录他跟一帮朋友在会稽山下饮酒赋诗时的场景,以及这种场景给一帮文人雅士带来的内心感慨。
这幅书法一气呵成,以秀美、潇洒、飘逸著称于世,是书法与文学合二为一的典范。
此幅书法里使用了大量“之”、“一”、“人”等字,这三字的结构都非常简单,在写法上,不是一笔就是两笔,要想改变它们的笔画造型,可以说相当困难。
但是,如果认真观察,王羲之在书写这三字时,并没有一成不变,而是对每一个重复字的写法,做出了明显的变化,让人不得不佩服他的创造能力。
永和九年,岁在癸丑,暮春之初,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群贤毕至,少长咸集。此地有崇山峻岭,茂林修竹;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
从《兰亭集序》第一段话可以看出,有三个“之”字,两个“一”字。
第一个“之”字结构紧凑,最后一捺写得较短,第二个“之”字在最后一捺上,适当延长了一点,同时,拉开了捺画与横折之间的空间距离,让整体笔画结构变得疏松了一些。第三个“之”字则直接把最后的一捺写成了长点。
上一篇:轻歌醉我三壶酒;妙对狂君万朵花。请大神帮忙配成一首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