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对语文教育权威温儒敏教授最近在全国中语会上的重要讲话,你认同吗?
语文,单元,教材对语文教育权威温儒敏教授最近在全国中语会上的重要讲话,你认同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次语文改革属于闭门造车、屁股决定脑袋的产物。
温教授对语文学科有研究,但对语文教学不在行,甚至可以说,他根本不了解普通中学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盲目扩大阅读范围,只会增加学生负担,扩大城乡教育差距。看起来美好,结果缺是苦涩。
语文的确重要,但孩子的时间是有限的。从小学到高三,12年,孩子们要学习几十门课程,不算教辅书,光课本加起来就有几百斤。温教授,您到底有没有做过调研,读书时间从哪来?没时间读,就只能投机取巧,现在市面上卖的名著摘要、阅读题库,应运而生。这样真能达到改革目的吗?
还有古文,小学生连字都没认几个,就要做古文阅读理解,这符合教育规律吗?没办法,只能揠苗助长,超前教学。
高考改革,3+X,数学难度降低,英语可以多次考试,只剩下语文一枝独秀。不出几年,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奠定的理工人才基础就会支离破碎,这与世界科技发展趋势更是背道而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统编语文新教材总主编温儒教授的最新5点建议的点赞与拍砖
2019年10月18日,温儒敏教授在第十届全国教育学会中学语文教学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上发表讲话,就语文统编教材的使用和语文教师业务提升问题提了五点建议。
五点建议亮点纷呈,我点赞。
但个别观点我“英勇″拍砖,欢迎争鸣,批评指正。
一、减轻使用统编教材带来的压力
这套教材的“新”,并非以革命的姿态把以前的教材教法全部颠覆,它是“守正创新”,是在原有基础上的变化革新,是那种大家经过努力就跟得上的“创新”。所以不必焦虑,要以积极而又正常的心态来使用教材。
使用新教材,改革我们的语文教学,一定要立足于各自的学情,根据自己所在地区、学校或者班级的条件,在原有基础上去逐步调整、改进与更新。新教材的使用能否让我们的教学更上层楼,关键是教师,老师的思想和业务水平必须跟上,吃透教材,才能用好教材。而这需要时间,不可能靠几次培训就解决问题。
使用新教材,不只是教学方法要变化和适应,最主要的还是教学观念要更新。要理解新教材“新”在哪里,为什么要这样变化,有什么学理支持。
我特别点赞!
一一全国的政治、军队、经济、文化体制等庞大的国家机器,都在运转着改革,并且富有成效。一本小小的语文课本,早就该大刀阔斧改革了!
二、如何理解“学习任务群”
按照新课标要求,新教材是以“学习任务群”来整合单元教学的。这样有什么好处呢?好处是突破单篇阅读精讲细析的固定模式,更加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建构“语文核心素养”。
采用“学习任务群”的单元教学,应当多往“学习活动”方面靠拢。其实,课标中对各个“任务群”的教学功能、目标都有要求,有些属于“上位”的要求,似乎比较原则,备课时也应当特别关注,让教学设计的方向更加明确。
我有感而发点赞!
一一语文专家、语文教师这些“科盲”们早就应该向科学家学习系统论和统筹方法。君不见,好几位精通系统科学的航天少帅都当了省(市)长一一浙江省长、广东省长、湖南省长、重庆市长、黑龙江书记等等,大家去查查他们的履历吧,就知道中央的英明!
三、整本书阅读的教学重在“目标管理”
这是新的课型,到底怎样做才有好的效果?还需要在实践中积累总结经验。温儒敏说他的理解一一“整本书阅读”旨在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拓展阅读视野,建构读书的经验,形成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
“整本书阅读”的教学不必搞得太复杂,重在“目标管理”,不要太多“过程管理”,能坚持完整通读几本书,就很不错了。
一一这里,我点赞的是“目标管理”!这是向经济管理学学来的。
一一这里,我要拍砖:“整本书阅读”,这是老而又老的读书方法,既无新意,又不科学,还不如提“读原著”。《学习强国》网提“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多好一一这是社科界在将我们语文学界一军!难道语文学界专家都这么缺乏逻辑思维?
四、语文老师要“读书养性”
语文老师要当“读书种子”,这是一种理想,一种责任,同时又是我们面临的很实际、很紧迫的职业要求。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统编中小学语文教材最主要的特色,就是“读书为要”,大量增加读书的份量。
再说说高考,也正在“倒逼”我们老师读书。
这几年高考语文命题的确在变化,开始考阅读面和阅读速度,命题所依赖的材料范围也大大拓展。现在不只考文学,还涉及到哲学、历史、考古、经济、科学等方方面面。最近看到一篇报道标题有点吓人,说2019年高考语文,考的都是没有读过的,读过的全都没有考。这也可以说是部分事实,体现一种改革和变动。考知识和能力的“迁移”嘛!如果我们当老师的还是老一套,我行我素,不读书或者少读书,看来是很难应对改革中的高考的!
但是现在很多老师读书的状态不见得好。他们也读书,但读的主要是与职业需要相关的实用的书,属于“职业性阅读”。明后天要上课了,今天赶紧找有关材料来读。或者要评职称了,立竿见影读一些“救急”的书。此外,就很少自由的读书、个性化的读书了。
有些老师一年到头除了读几本备课用的书,其他很少读,顶多读一些畅销杂志,大部分时间都是网上的“碎片化阅读”。无聊的自媒体有一种“魔力”,捆绑住很多老师,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腾出来的那点时间,也被网络和流行阅读占据了。现在从网上获得资料很容易,所有课文的设计教案都可以从网上得到,似乎不用自己读书,拼贴拼贴,也能凑乎上课。但这种课是没有“温度”的,学生怎么可能会喜欢?有这么可能教好语文?
教语文是要有心境的,语文课人文性很强,教师的学养以及人格素养就格外重要。讲学养,既是教书的需要,也是教师自身精神成长的需要。因此,无论多么忙,最好有“自己的园地”,那怕是一块不大的“自留地”。面对信息过量现象,要有自觉,让自己具备一点信息传媒素养,知道现代信息传播的规律。对信息时代带来阅读方式的一些重大的变化(比如传播渠道方式),既要接受它,又要“看穿”它,不是被动面对,不是被裹挟。
上一篇:该怎么和孩子培养感情?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