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史记,司马迁,汉武帝影响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观因素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句本该属于卫青的赞誉,却给了李广。误导读者两千年。
作为史官,本该公正、公平地记实,司马迁却厚此薄彼。李广有这样一个粉丝,也该含笑九泉了。
关于《史记》是否只是抄袭史料的争议,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班固在《汉书·司马迁传》中提到《史记》缺少十篇。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司马迁说自己只是一个收集整理者,把这些史料加工并且以自己的方式讲述。不难看出,司马迁最多只是进行删减,但是绝对没做出篡改的行为,司马迁大多数做的是整理加工的工作。
而《史记》有误之说,则是来自一本被后世的文人清理分类为一本叫做《古本竹书纪年》的书。根据这竹简上的记载,它是春秋时期晋国史官和战国时期魏国史官所作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比司马迁所写的《史记》著述时间还要提前200多年,对研究先秦时代的历史,提供了非常真实的第一手资料。后来有人研究了这本古书,发现里面至少有四个地方与司马迁所写的《史记》有很大的差异,甚至可以说是相反的。
第一,《古本竹书纪年》说,商朝从盘庚迁都殷后,经过273年才被周武王所灭;而《史记》描述的时间段却是773年。两书比较,《史记》所写比《古本竹书纪年》足足多出了500年,谁对谁错呢?经过专家的研究和论证,他们断定《古本竹书纪年》是正确的。因为现代我们可以从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面得到确切的时间证据,确认商王盘庚迁都到商朝灭亡,只经历了二百多年的时间。
这本奇书原被秦始皇烧掉,后从墓中被盗出,专家说彻底颠覆了
第二,《古本竹书纪年》“ 五帝纪 ”中,有关舜的记载,与《史记》称他为“ 有德之君 ”的形象完全相反。 《古本竹书纪年》描述 “ 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使不与父相见也。 ”意思是说舜把尧囚禁起来,(尧之子)丹朱也被排挤在外,父子不能相见。竹书纪年的记载说明禅让只是空想,尧根本没有传位给舜。
第三,《古本竹书纪年》“ 殷纪 ”中记载:“伊尹放太甲于桐,尹乃自立,暨及位于太甲七年,太甲潜出自桐,杀伊尹,乃立其子伊陟、伊奋,命复其父之田宅而中分之。” 意思是说商朝的重臣伊尹把商王汤的长孙“太甲”流放到桐宫而自立为王,太甲被秘密的监禁了两年多之后,趁囚禁他的士兵疏忽的时候逃了出来,他逃回了首都,杀了伊尹,恢复了王位,还大度地让伊尹的两个儿子伊陟、伊奋继承爵位 ,让他们平分了父亲的田宅。
这一描写彻底颠覆了《史记》记载的历史第一位贤相伊尹的形象。第四,《古本竹书纪年》“ 周纪 ”中记录“ 共伯和行天子之政 ”意思是说共国的诸侯伯,姓名为和,摄政行君 位。而不是如《史记》当中所说的,是 周厉王奔彘以后,国家大事由周公、召公共同执掌处理,史称“共和执 政”。然 而周公、召公在这个时候早已经死了一百多年了,所以这不是史实。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史记》上众多谬误之处,而这些错误是故意而为之的,是为了故意掩饰什么,或者达到什么目的的。
这本奇书原被秦始皇烧掉,后从墓中被盗出,专家说彻底颠覆了
由此可以推断出“成王败寇”是一个真理,历史都是由获胜的一方去书写的,而落败的一方却没有这个权利,他们往往被获胜者描绘得很丑陋,而淹没在历史漫漫长河之中。后来这本《古本竹书纪年》因为与传统的正史的记录背道而驰,被孔孟之道的儒学家贬斥为“悖逆之书”,所以被禁止流传了近一千多年,直到近代才被重新发掘起来研究。
如今我们谈司马迁创作《史记》的主动动机,就可以更加全面,客观。既有史家出身的家族责任,也有天赋使然。既有古人“立功立德立言”的三不朽的追求,也有表达自己观点一吐为快发泄不满的主观欲求。是一部生命的史诗,是对后人最大的砥砺和教育!
每一个人都是一部《史记》,谨慎一言一行,史书可焚,罪过永远不能洗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