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农村养羊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
瘤胃,羔羊,体重农村养羊常见病有哪些,怎么防治?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防治措施:畜牧兽医及饲养工作人员,由于接触病羊及其产品,特别是对病羊助产时接触胎儿、胎衣、羊水及阴道分泌物而感染。羊饲养单位应建立健全兽医防疫卫生制度,加强防病知识的宣传,注意个人防护,对工作人员定期进行体检,发现病人及时治疗,必要时对健康人员注射疫苗。常用布氏杆菌疫苗有
(1)布氏菌活疫苗(M5株)用于预防牛、羊布氏杆菌病,免疫期为36个月。皮下注射1头份,或滴鼻1头份,或口服接种25头份。注意事项:在配种前1-2个月接种较好,妊娠母畜及种公畜不进行预防接种;接种时应做局部消毒处理;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预防接种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避免感染或引起过敏反应;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做无害化处理。
(2)布氏杆菌活疫苗(S2株)用于预防羊、猪、牛布氏杆菌病。免疫期:羊36个月,牛24个月。用法及剂量:口服接种疫苗不论年龄大小羊,每只4头份;注意事项:稀释后,限当日用完。拌水饮服或者灌服时,应注意用凉水。若拌入饲料中应避免使用含有添加抗生素的饲料、发酵饲料或者热饲料。
动物在接种前、后3天,应停止使用含有抗生素添加饲料和发酵饲料。本品对人有一定的致病力,使用时应注意个人防护。用过的疫苗瓶、器具和未用完的疫苗等应进行无害化处理,用过的木槽可以用日光消毒。
四、羊快疫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急性传染病,多发生于膘情较好的青年绵羊,以突然发病、病程短促、真胃出血性炎性损害为特征。
临床症状:病羊往往来不及表现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死亡慢者,不愿行走,运动失调,腹痛腹泻,磨牙抽搐,最后衰弱昏迷,体温高到41℃,口腔、鼻孔流出红色带泡沫的液体,病程极短,多于数分钟至几小时内死亡。死尸迅速腐败膨胀,可视黏膜充血呈暗紫色。
防治措施:
(1)预防:常发区定期注射羊厌气菌病三联苗或五联苗或羊快疫单苗,皮下或肌肉注射5毫克。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和环境消毒,严防寒冷袭击或吃霜冻饲料。
(2)治疗:可选用青霉素肌肉注射,每天两次;或口服磺胺嘧啶,每次5-6克,连服3-4次;将10%安钠咖与5%葡萄糖氯化钠溶液混合,静脉注射。
五、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又称软肾病、类快疫,是由D型魏氏梭菌在羊肠道内繁殖产生毒素所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以急死、死后肾脏多见软化为特征。
临床症状:多呈急性病例。病羊突然不安,迅速倒地,昏迷,呼吸困难,继而窒息死亡。病程慢的表现为初期兴奋不安,空嚼咬牙,转圈或撞击障碍物,随后倒地死亡。病羊濒死前,出现腹泻,粪便混有黏液和灰白色假膜,有恶臭气味。鼻流白沫,口色苍白,在昏迷中死亡。本病一般体温不高,病程为1-4小时(长者不超过24小时)。
防治措施:
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做到精、青、粗和多汁饲料均匀搭配,防止羊食入过多的精料或采食过多的多汁嫩草。在本病流行季节前,给羊注射一次羊快疫、猝殂、肠毒血症三联菌苗。当年出生的羔羊,宜在哺乳期和断奶后各注射1次三联苗,两次间隔40-50天。
治疗:本病死亡快,多数羊来不及治疗。病程稍长时,可采取下列治疗方法:
(1)用土霉素肌肉注射,每天3次;
(2)将青霉素与链霉素混合,肌肉注射,每隔6小时注射1次,连注3-4次;
(3)在严重脱水时,静脉注射葡萄糖生理盐水和10%安钠咖,每隔3-5小时注射1次。
六、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B或C或D型魏氏梭菌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大肠杆菌病、沙门氏菌等可参与致病。
临床症状:潜伏期1-2天。病羊精神不振,孤独呆立,卧地不起。有时先表现腹痛,继而发生腹泻、粪便绿色、黄绿色或灰白色,恶臭;后期排出带有泡沫的血便,高度衰竭,迅速死亡。有时病羔腹胀而不下痢,或只排少量稀粪,但表现出神经症状,四肢瘫软,卧地不起,呼吸急促,口流白沫,最后昏迷。头向后仰,体温降至常温以下,若不紧急救治,常在10小时左右死亡。
防治措施:
(1)预防:加强饲养管理,做好母羊夏季抓膘冬季保镖工作,保证新生羔羊健壮,乳汁充足,增强羔羊抗病力。做好计划配种工作,避免在寒冷季节产羔,注重羔羊保暖。产羔前对羊舍和用具进行彻底消毒;产羔后,用碘酊消毒脐带。做好预防接种,通常在每年秋季给母羊注射五联苗或单苗,产前2-3周再接种一次。做好药物预防,可在羔羊生后12小时内,口服土霉素,每天1次,连服3天,能起到一定的预防效果。
(2)治疗:病初可用土霉素加等量胃蛋白酶,水调灌服,每天两次;或用青霉素、链霉素联合注射。对发病较慢、排稀粪的病羔,将磺胺脒、鞣酸蛋白、次硝酸铋、碳酸氢钠混合后,水调灌服,每天三次。对已下痢12天以上的羔羊,可灌服增减乌梅汤,每天1-2次。抗羔羊痢疾高免血清,对初生羔肌注0.5-1毫升能起到保护作用,肌肉注射3-10毫升,则能治疗有明显症状的病羊。
七、羊传染性脓疱病
羊传染性脓疱病俗称“羊口疮”,是由羊口疮病毒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患羊口唇等部皮肤、黏膜形成丘疹、脓疱、溃疡及疣状厚痂为特征。
临床症状:潜伏期4-8天。临床上分为唇型、蹄型、外阴型及混合型,以唇型较为常见。
(1)唇型:病羊先在口角、上唇或鼻镜上出现散在的小红斑,逐渐变为丘疹和小结节,继而成为水疱、脓疱,破溃后结成黄色或棕色的疣状硬痂。若为良性经过你,则经1-2周,痂皮干燥、脱落而康复。若严重病例,患部继续发生丘疹、水疱、脓疱、痂垢,并相互融合,波及整个口唇周围及眼睑和耳廓等部位,形成大面积痂垢;痂垢不断增厚,基部伴有肉芽组织增生,整个嘴唇肿大外翻呈桑椹状隆起,影响采食,以致病羊日衰而死亡。个别病例常伴有继发感染,如引起深部组织化脓、坏死,口腔黏膜发生水疱、脓疱和糜烂,肺炎等。
(2)蹄型:于蹄叉、蹄冠或系部皮肤上形成水疱、脓疱,破裂后形成溃疡。病羊跛行,长期卧地,衰竭而死。
(3)外阴型:母羊表现为黏性和脓性阴道分泌物,在肿胀的阴唇及附近皮肤上发生溃疡,乳房和乳头皮肤上发生脓疱、烂斑和痂垢。公羊表现为阴鞘肿胀,出现脓疱和溃疡。
防治措施:
(1)预防:进羊时做好检疫消毒,勿从疫区购羊或畜产品。保护羊的皮肤和黏膜不受损伤,经常捡出饲料、垫草中的芒刺;加喂适量的食盐和其他矿物质,防止羊啃土或啃墙引起损伤。
(2)治疗:及时隔离病羊,先用水杨酸软膏软化垢痂,除去垢痂后用0.1-0.2%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再涂以2%龙胆紫、碘甘油或土霉素软膏,每天1-2次。蹄型则将蹄部置于2-3%福尔马林溶液中浸泡1分钟,连泡3次;或用3%龙胆紫溶液、1%苦味酸溶液或土霉素软膏涂拭患部。
八、肝片吸虫病
肝片吸虫病又称肝蛭病,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肝脏胆管内引起的慢性或急性肝炎和胆管炎,同时伴有全身性中毒现象和急性症状时,可导致消瘦,体重下降。
上一篇:农村房子有增值空间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