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刘邦将萧何排为“第一功臣”?
刘邦,项羽,韩信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刘邦将萧何排为“第一功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用脑读历史,用心讲故事,欢迎关注【讲古场】
在刘邦的大力主张之下,从未带过兵、打过仗的萧何被定为西汉开国第一功臣。为了这件事情,刘邦还曾经打了个比方:这就好比打猎时,猎人指挥猎狗去捕捉猎物。猎狗虽然捕捉了很多的猎物,但是功劳是没有猎人大的。萧何就好比是这个猎人,称为“功人”。其他有功的将领就好比猎狗,只能称为“功狗”。气不气人,但是话糙理不糙,所以萧何就被定为了汉初第一功臣。
萧何的能力确实很强,在秦朝时,中央政府进行官员考核,萧何是其所在郡里的第一名。曾经几次被征调到中央工作,萧何都拒绝了。这说明萧何具备很强的行政能力。萧何从刘邦在沛县起兵开始就跟随刘邦,立了五大功劳,下面我们就一一介绍一下。
骗沛令,拥立刘邦为沛公;
入咸阳,不抢财宝抢图书;
荐韩信,先定三秦后灭楚;
治后方,粮食不断兵不绝;
制律令,奠定大汉千秋业。
一、骗沛令,拥立刘邦为沛公
萧何与刘邦是老相识,关系不错,而且萧何一直照顾刘邦。刘邦每次押送徭役出门时,按照习俗,大家是要随份子的。每次萧何出的钱都是最多的,说明萧何对刘邦是非常好的。刘邦丰西泽纵徒,芒砀山落草,成了逃犯之后,估计萧何也没少替刘邦周旋。这时,出现了一个机会,萧何果断的帮助刘邦抓住了这个机会。
秦二世元年,陈涉在大泽乡首举义旗、反抗暴秦之后,各地百姓纷纷杀其长吏,响应陈涉。这个时候,沛县的县令害怕了,于是就想也带着沛县百姓起义,免得被杀。这是一件大事情,沛令就找来萧何和曹参二人商量。二人一看,机会来了,就建议沛令把刘邦召回来。刘邦手下有人,万一大家不服您,我们也不怕。沛令就同意了,于是派樊哙去找刘邦。
可是等到刘邦回来的时候,沛令想明白了,刘邦回来,还有我的命吗?于是关闭城门,并且准备杀了萧何、曹参。萧曹二人很机灵,跑了出来,帮助刘邦拿下的沛县,杀死了沛令。按理说,萧曹二人的地位、资历都不比刘邦低,可是二人都不愿意当领袖,最后推举刘邦为沛公,开始了新的事业。
刘邦的事业起步于沛公,然后经历了汉王,再到大汉天子。每一步都非常重要,都是刘邦人生的转折点。所以萧何拥立刘邦为沛公的功劳非常大,这给了刘邦一个大展身手的舞台。
二、入咸阳,不抢财宝抢图书
当刘邦的部队进入咸阳之后,所有将领都在做一件事情,什么值钱抢什么!只有萧何,直接来到了丞相府和御史大夫府,把秦中央政府的档案、律令、图书都搜集、保存起来。这个对于刘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古代的图书是非常稀缺的,特别是政府的档案资料,弥足珍贵。这些资料里至少包含以下的信息:
各地户籍人口信息,这些有利于中央政府按照各地人口的多少要求地方政府上缴税赋;
各地的山川地貌、军事地图,这个对于夺取天下至关重要;
全国的官员信息,考评信息。这些有利于按照名单笼络人才。
政府的档案里有用的信息还有很多,这些对于萧何日后治理关中、汉中、巴蜀,甚至后来治理全国一定都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三、荐韩信,先定三秦后灭楚
韩信来到汉军阵营之后,不但没有受到重用,还险些被处死。多亏滕公夏侯婴,韩信才没有英年早逝。但是夏侯婴的推荐,没有引起刘邦的重视。后来还是因为萧何月下追韩信,回来后向刘邦强荐韩信,这才有了登台拜将、汉中对策之事。韩信是刘邦夺取天下最重要的人物,他的功劳都要分萧何一部分,大家说萧何的功劳大不大。
四、治后方,粮食不断兵不绝
刘邦在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四年多的战争中,胜少败多。但是刘邦却越打兵越多,这是怎么回事呢?这主要是两个人功劳,一是韩信,二是萧何。韩信在北方战场节节胜利,不断的为刘邦补充兵源。萧何呢?治理关中、汉中、巴蜀,治理的非常好,不断的向前线输送粮食、物资和兵源。这才使得刘邦在胜少败多的情况下,还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五、制律令,奠定大汉千秋业
萧何死后,曹参担任相国。曹参信奉黄老之术,追求清静无为,整日喝酒。年轻的汉惠帝刘盈看不过去了,于是就责问曹参。曹参回答说,皇帝您不如高祖刘邦,臣曹参我不如前任相国萧何,那么他们制定的政策我们执行就好了,不要改变。这就是萧规曹随成语的典故。这里透露出另一个信息,汉初的规章制度都是萧何和刘邦制定的。刘邦并不具备这个能力,估计就是之前制定个大方针,之后点个头的事。主要工作一定是萧何制定的,可以说萧何为汉朝奠定的基本制度。
有此五大功劳,被定为第一功臣,萧何当之无愧。
亲若关注我,我必不负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流人才敢打敢拼,二流人才能担负方面之责,而一流人才则具有通观全局的远见卓识。因此,对于主子来说,他们手下缺乏的往往不是二、三流人才,而是能够成为自己左膀右臂的高级助手!不过,这样的高级助手也不是那么容易获得的。
主子的眼界、心胸与格局,往往决定着他们是否可以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使用人才。
历史上伊尹佐助商汤,姜尚佐助文王,李斯佐助秦始皇,诸葛亮辅佐刘备,刘伯温、李善长辅佐朱元璋。他们辅佐的都是善于识人用人,并依靠羽翼的辅佐得以成其大事的君主。
当然,历史上也不乏商纣王、秦二世、隋炀帝等因拒谏饰非,而自毁长城的君主。
相对于刘邦来说,当时处于秦末乱世,各路枭雄如雨后春笋般涌出。与项羽等实力雄厚的枭雄相比,最初刘邦的起点并不高。
然而,刘邦却能够由一个小小的亭长逆袭成汉王、汉高祖,这绝非偶然。能够获得萧何这种高级助手,无疑对刘邦的事业起到了加持作用。
乱世之际任何一个枭雄想要脱颖而出,都必须要有一个可靠而又巩固的大后方。
因此,萧何对刘邦的最杰出贡献,不在于他发现并向刘邦举荐了韩信,也不在于把家族子弟送往前线为刘邦效力,而在于萧何为刘邦妥善经营了关中根据地。
有了关中根据地,刘邦才得以占据进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态势。
成则兼并天下,退亦不失割据自立!
项羽因何而失败?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项羽没有一块可靠而又巩固的根据地。
因此,项羽的力量才会越战越弱,最后终于因为兵源粮饷匮乏,兼之诸侯的竞相背离而覆灭。
上一篇:驿城区:情系环卫工,每天2000份早餐免费吃,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