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刘邦将萧何排为“第一功臣”?
刘邦,项羽,韩信同为汉初三杰,为何刘邦将萧何排为“第一功臣”?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看史书,表面上是各种辉煌的战役,如举世无双的韩信,败五王,灭五国,围项羽,逼的项羽乌江自刎。可正所谓是:大炮一响,黄金万两。当时肯定没有这么夸张,但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就体现出了后勤的重要性,项羽的地盘越打越穷,兵越打越少,但是刘邦却是越打越强,越打越多,这一切都离不开萧何。
楚汉之争,项羽和刘邦打了五年,萧何在这五年里,哪里缺物资,萧何都能第一时间补上,哪里缺兵马,萧何都能带上人马赶到,萧何给刘邦带来了物资和人马上的保障,自然没有了后顾之忧。项羽百战百胜却经不起一败,刘邦百战不胜,却能夺得天下,这都是因为萧何为刘邦提供了强大的后方支援。
而且,刘邦的无双大将韩信,那也是人家萧何月下骑马追来的,没有人知道当初萧何和韩信说了什么,但是当全天下的人都不相信韩信时,只有萧何慧眼识珠,正所谓: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千年来,又有几个人是能识千里马的伯乐呢?可以说,在刘邦最无助的时候,是萧何献上了以为无双大将给他。
而当初刘邦被项羽发配到穷山恶水之中,是萧何提出了“养其民以致贤人,收用巴蜀,还定三秦,天下可图”的论断,给了刘邦信心,为刘邦最后战胜项羽奠定了宏观的战略思想,或许,论计谋,张良能甩萧何十几条街,但是对当时的刘邦来说,缺的不是谋士,而是为自己谋划天下的人物,萧何就是这样的人。
而且萧何懂得不与“上司”争功,现在我们称之为情商高,他很聪明,把名声跟功劳都归给刘邦,把责任和义务揽在自己身上。
想当初,是萧何给刘邦带上了沛公的帽子。
想当初,是萧何给刘邦带来了一位无双上将。
想当初,是萧何以一己之力撑起后方,为刘邦提供了最坚实的后勤保障。
这就是萧何,大汉开国的第一功臣,他当之无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萧何,确实没有军功,把他排在功臣第一,刘邦是深思熟虑后做出的决定,关键的问题不是萧何的功劳大小,而是谁更适合做功臣第一的问题,刘邦的心思,比我们想象的缜密细腻的多。
汉五年,既杀项羽,定天下,论功行封。群臣争功,岁余功不决。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所食邑多。——《史记·萧相国世家》
汉初,刘邦除了对异姓诸侯头疼外,对于跟随自己打天下的这些弟兄,也是十分头疼的,因为他们成天争功,都说自己的功劳大,应该得到更多的食邑。刘邦斟酌在三后,做出了决定,萧何为功臣之首,所得食邑也最多。
功臣皆曰:“臣等身被坚执锐,多者百余战,少者数十合,攻城略地,大小各有差。今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顾反居臣等上,何也?”——《史记·萧相国世家》
武将们都很不开心,他们一起找刘邦讨说法,他们说:“我们披坚执锐,多地打了几百次战斗,少的也有几十次,为了您拼了性命,才走了您的天下。如今萧何不过是个刀笔小吏,只会舞文弄墨,又没有参加战斗,可以说是寸功未立,他做功臣之首,凭什么?我们对您这决定不服!”
高帝曰:“诸君知猎乎?”曰:“知之。”“知猎狗乎?”曰:“知之。”高帝曰:“夫猎,追杀兽兔者狗也,而发踪指示兽处者人也。今诸君徒能得走兽耳,功狗也。至如萧何,发踪指示,功人也。且诸君 独以身随我,多者两三人。今萧何举宗数十人皆随我,功不可忘也。”群臣皆莫敢言。——《史记·萧相国世家》
刘邦看着这群逐利忘义的人有点想笑,但是他忍住没有笑出来,还板着脸说:“你们知道猎人打猎吗?”武将们乐了,我们当然知道。刘邦又问:“你们知道猎狗吗?”武将们回答:“知道!”刘邦继续说下去:“打猎的时候,猎狗负责按照指令行动,去驱赶和追捕猎物,而发号施令的却是猎人。这和打仗一样,你们的角色都是猎狗,不过是按照指令行动,而萧何是猎人,属于发号指令的。况且你们都是自己跟着我干,最多加上一两个人,可萧何是整个宗族都跟着我一起,你们能和萧何比吗?”听了刘邦所说的话,大家都不敢说话了。
列侯毕已受封,及奏位次,皆曰:“平阳侯曹参身被七十创,攻城略地,功最多,宜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列侯已经分封完了,现在要排位次了,大家一起说:“曹参身体上受了七十多处伤,攻城略地的数量最多,功劳最大,应该排到第一位。”
上已桡功臣,多封萧何,至位次未有以复难之,然心欲何第一。——《史记·萧相国世家》
这次大家都学乖了,他们趁着刘邦没说话,众口一词地去推荐曹参,理由很直接,曹参打的仗最多,受的伤也多,立得功劳最大。刘邦还想推萧何,但是自己不好说出口的,毕竟众意难违。但这个世界上从来不缺少聪明人,只是缺少时机,让这些人发挥作用。
关内侯鄂君进曰:“群臣议皆误。……陛下虽数亡山东,萧何常全关中以待陛下,此万世之功也。今虽亡曹参等百数,何缺于汉?汉得之不必待以全。柰何欲以一旦之功而加万世之功哉!萧何第一,曹参次之。”高祖曰:“善。”于是乃令萧何第一,赐带剑履上殿,入朝不趋。——《史记·萧相国世家》
关内侯鄂千秋看出了这里面的玄机,他大声说:“你们大家说的都不对,曹参所建立的只是一时之功,而萧何建立的是万世之功。陛下在关中多次被项羽击败,全仰仗萧何在关中转运粮草供给兵员,才能转败为胜。你们只看到了曹参的英勇,却没有注意到萧何的功劳,这是你们的格局太低,眼界不够。因此,萧何应该排第一位,而曹参可以排第二位。”刘邦很满意鄂千秋的说法,他说了一个字“善”。萧何再次排名第一,并获得了可以带剑穿鞋上殿,见到刘邦也不必小步快跑的特权。
这就是史书上所说的原因,在我看来至少还有另外两个关键因素。第一是刘邦起身于丰沛,他最亲密的合作伙伴是萧何,刘邦负责诬良为盗,而萧何负责收受贿赂买官卖官,这两个人合作十分紧密。刘邦还是平民的时候,曾经多次惹事生非,萧何每一次都会帮助他摆脱困境。第二,马上可以夺天下,但不能治天下。到了守成的时候,是要重视文治的阶段了,将军们不是助力而是威胁,此时需要的是治世之臣,而萧何正符合这个要求,汉承秦制推行无为。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上一篇:驿城区:情系环卫工,每天2000份早餐免费吃, 你怎么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