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圣人孔子为什么得到后世的敬仰,难道仅靠一部《论语》吗?
孔子,论语,圣人圣人孔子为什么得到后世的敬仰,难道仅靠一部《论语》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成为周文化的代表.在当时有重要进步意义.
一, 孔子的时代”识字可以做官,立谈可致卿相”
在孔子的时代,信息的传递不畅,首先是书写困难,文字记录在竹简上,必须人工书写.帛书战国以后才有.学富五车的竹简内容不过一本<新华字典>吧.所以读书识字实在是奢侈的事情,识字的人很少,所以有”识字可以做官,立谈可致卿相”的说法.例如苏秦张仪.
在孔子之前,学在官府,孔子兴办私学,广收门徒,把教育对象扩大到了平民,把文化知识传播到民间,这在我国教育史上,实在是个创举.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孔子时代诸侯竞争,盟会经常.辨士需要广博的知识随机应变,所谓一言兴邦.孔子采取”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有实际效果.他的学生有很多成功者,有的著书立说,成一家之言,有的出任重要职位。
二.孔子的教育思想能够平等对待学生
孔子官做过”大司寇”学在周王室图书馆做过访问学者,但是不摆架子,可以和学生平等讨论.教学中,也可以和学生讨论休闲时的娱乐,”沐于沂”面对学生当面质疑和南子的绯闻,孔子没有斥以”寻衅滋事”也没有”禁言”而是赌咒发誓说,如果有,如何如何.对于这样的师长,我们夫复何求?只有心向往之. 夫子循循然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三.孔子的教育是全面发展的教育
孔子以诗书礼乐教,弟子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六艺指六种技能:礼、乐、射、御、书、数。这是周王官学要求学生掌握六种基本才能.
孔子的学生也是有各种兴趣专长,子贡经商,子路习武,公冶长通鸟语.
四. 周礼的”敬天保民”思想,的重要意义
《说文解字》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礼记》说:“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殷商如何以事神致福呢?杀人以殉. 甲骨卜辞中,最多的一次杀祭有用300人者。据殷墟卜辞统计,商王祭祀共用人牲1.4万多.在后世出土的商朝甲骨中,记录人殉人祭的甲骨数量可达1350片,卜辞达1992条。
周公用“民情可见”的观点解释天命,提出“敬天保民”的思想.周公“制礼”则是为了满足安排祭祀秩序的需要,根据血缘关系和等级身份,分别制定尊卑之间,长幼之间,亲疏之间各自的不同行为规范。周公之“礼”,把礼原初的“事神致福”之意淡化,从规定不同身份的人等应该遵行的礼仪出发,最终成为宗法等级制度的依据和标准。君王以敬天保民为德。
从殷商人殉事神到周公“敬天保民”的思想是
汉民族在思想上第一次解放,是是汉民族从野蛮走向文明重要的一步, 这个意义的重要性是无可非议的,但是我们为了相信”先前阔”对于殷商人殉视而不见至少是不多说,这样周公“制礼”的伟大意义同样不能显示了.实际上任何民族都是从野蛮走向文明的.
到了孔子时代人殉的现象已经很少,普遍使用俑代替,孔子仍然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五.后来礼的真谛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孔子对于郑国“铸刑书”的看法趋于保守.
子产与孔子所处的春秋末世礼坏乐崩,礼的真谛逐渐被人们所淡忘和抛弃,剩下的只是繁文缛礼的形式。正如老子就说,有了礼,忠信就差了.
子产铸刑书是针对郑国国内政治危机和社会危机而推行的“救世”措施。随着春秋社会王政下移、礼坏乐崩,单靠礼这一单独的统治术已经无法维护社会稳定,社会对法和刑的呼唤越来越强烈。子产铸刑书就是在这种社会大背景下倒逼出来的司法改革措施。子产的铸刑书是对传统法的一次大的调整,即将法律规范刻铸成所谓的“刑书”,使国人周知。
孔子虽然没有直接对郑国“铸刑书”进行表态,但从他批评晋国“铸刑鼎”可见其对子产法律改革也是持反对态度的。孔子的观点与叔向类似,也认为一旦铸了刑鼎,则“民在鼎矣,何以尊贵?贵何业之守?贵贱无序,何以为国?”(《左传·昭公二十九年》)将“铸刑鼎”与破坏贵贱等级秩序联系起来,认为将法律规范公开化破坏了“贵贱不愆”的社会秩序,影响到贵族统治基础. 不公开刑书,不利于公平社会进步,.
孔子主张“先礼后刑”,“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论语·子路》)。在处理纠纷方面,孔子主张息讼、无讼。“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
这也是后来的中国以道德代替法律弊端的先河,如果没有后来的独尊儒术这个锅孔子不能背,但是既然在学术上的垄断,必须承担这个责任.
六,独尊儒术,儒家在思想上取得垄断地位,孔子的形象也被垄断,君子成为圣贤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董仲舒建议汉武帝实行的统治政策。 “推明孔氏,抑黜百家”指的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汉初,在政治上主张无为而治,经济上实行轻徭薄赋。在思想上,主张清静无为和刑名之学的黄老学说受到重视。成就了文景之治.
武帝即位时,主张清静无为的黄老思想已不能满足上述政治需要,更与汉武帝的好大喜功相抵触;而儒家的春秋大一统思想,仁义思想和君臣伦理观念显然与武帝时所面临的形势和任务相适应。于是,在思想领域,儒家终于取得了垄断的统治地位。桎梏民族思维,使学术自由,百家争鸣从此成为后代士子的奢望,中华民族为此付出极其高昂的代价。
独尊儒术形成思想的垄断也有一定的条件:
1,在秦始皇焚书坑儒以后,民间持有诗书有罪,直到70多年以后汉惠帝才解除禁令,民间诗书形成大断裂.各种经典集中到皇家图书馆.
2,竹简存储的难度大,民间不容易保存.青铜器,石刻上的金文拓片技术要到南北朝才出现,进一步强化知识垄断的现象.
六,经济上的垄断造成灾难,思想上的独尊儒术也造成思维的枯竭,被官方,改造过的孔子形象已经偏离孔子的实际,负面效果显示出来.
例如孔子有一次到卫国去,见卫国人口繁多十分高兴,便和驾车的冉有有一段著名对话:“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
孔子最为坦荡,“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 “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如你我一般有追求富裕的世俗愿望。
“所重民、食、丧、祭。”而民、食之重的关键在于“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如此,“利”自然就有正当性,所谓“利者,义之和也”
独尊儒术之后的儒家则“罕言利”.宋儒程颐解:“计利则害义。”钱穆先生也以为,“利者,人所欲,启争端,群道之坏每由此”。李零教授说:孔子“多半是把‘利’当负面的东西讲,或是在‘义’的限定下讲”。
负面效果的进一步强化.孔子虽然讲究礼仪”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 问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但是对于国君似有过度”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其言似不足者。摄齐升堂,鞠躬如也,屏气似不息者。出,降一等,逞颜色,怡怡如也。没阶,趋进,翼如也。’《论语•乡党》孔子曾为自己辩护说:“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论语•八佾》
到了独尊儒术以后的儒家,变成了”臣罪当诛兮吾皇圣明”臣子就是被赐死也要谢主隆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