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圣人孔子为什么得到后世的敬仰,难道仅靠一部《论语》吗?
孔子,论语,圣人圣人孔子为什么得到后世的敬仰,难道仅靠一部《论语》吗?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是你敬仰吧!统一中国时,焚书坑儒!丧权辱国时,砸烂孔家店,都是在中国要民主要独立时,砸烂所谓的圣人,只有你还在捧臭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华文化有文明先进的一面,也有腐朽落后的一面。以孔丘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就是后一种。孔丘的一生,顽固维护的,铁心要恢复的,就是西周奴隶制等级制度。”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八佾就是奏乐舞蹈的行列。周礼规定,天子才能用八佾,诸侯则用六佾,卿大夫四佾,士用二佾。季氏是正卿,只能用四佾,而他却用了八佾。在孔先生看来,这是破坏周礼的犯上作乱的行为。本来,季氏八佾舞于庭这样的事,在我们今天看来,也就相当于一个粗缯大布裹身、缺发白发、滿脸皱纹的乡村老太坐高铁罢了,没必要大惊小怪。在坐高铁时看到这情景,你会义愤填膺,怒发冲冠吗?相信你不会。但在孔大人看来,以乡下老太的身份和地位,是绝对不能坐高铁的,他们只配坐独轮车。”是可忍孰不可忍也!“这样的词汇,只有人们在遭受奇耻大辱或国家累被侵扰、要准备反抗了时才使用。孔丘用这样严厉的近乎歇斯底里的词句来斥责季氏,是它已经到了脱离愤怒的程度了。难道是它找不到温情柔和些的词句吗?不!孔大人是”圣人“、是”教育家\",它分得清轻重,遣词造句的才能在我千万倍以上。之所以这样斥责季氏,正是他那顽固不化的奴隶主等级制度的潜意识的自然流露。
我们再看论语《雍也篇第六》,子曰:”觚不觚,觚哉!觚哉!“(孔子说:”觚不像个觚了,这叫觚吧!这叫觚吗!“)不知什么人从什么时候起,把盛酒的觚由上圆下方改成圆简形了。这本是生活中微不足道的小事,更符合事物社会发展的規律。旧的东西不行了或者有碍观瞻了,我们就改改,让它们变得漂亮些、适用些,这不很好吗!我们用的手机由只能通话的笨重的大哥大,变成了今天这样小巧的几乎是万能的智能机了,电视机由原来的十二寸黑白机变成了今天几十上百寸的电影屏幕了,你还会用大哥大和黑白机吗!可是在孔老夫子看来,那就不得了啦,破坏了旧的秩序啦!孔圣人就是这样一个抱着固化的僵硬的心态和眼光来看世界的人。在他的思维世界里,西周奴隶社会的一切都是完美无缺的,神圣不可侵犯的,不许一丝一毫的改变,哪怕只是一只酒杯的造型。
如果我们都去学孔大人,都照孔大人的言行准则去行事,不要说我们今天有能准确命中一万多公里外的目标的东风141,往那一站,就令强盗双腿发软的055大驱,还有只要计算一秒钟,就要孔大哥算到今天再加一万年也算不清的银河系列计算机,也不说一亩田能产一吨的杂交水稻了,等等等等;我们只怕还会生活在蓄长辫裹小脚、见了外国人要下脆、见了同胞举屠刀、看到洋大人烧圆明园只能溜之乎也的时代了!
是的,孔大人也说句几句冠冕堂皇带些许哲理的话:”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但那都是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为民众本身的,却一点也没有。“(鲁迅,现代中国的孔夫子)。
孔大人的文化,就是腐朽落后的中国文化。它代表的是奴隶主贵族及一切统治者的利益,所以当统治者发现这个”宝藏“后,就动用一切力量,大肆开发挖掘,以致散落遍地垃圾,污染了中华大地,贻害至今。宁乡市百灵鸟小学就是典型。这些为人师表者,不去立雷锋、刘胡兰等等千千万万的革命烈士的雕塑,而去为孔老二树碑立传。他们意欲何为?要把下一代引向何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孔子为什么被后世敬仰,我想这和他所奉行的道有关。
他的道,其实并不是“仁”,也不是“义”,更不是“礼”。这些这是他在奉行自己的道的过程中,自然体现出来的美德而已。
那么,孔子的道究竟是什么呢?
“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
也就是说,用“忠”和“恕”就能充分的说明孔夫子的为人处世之道。
夫子的“忠”可以说是他的为人之道,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并不是指忠于某个人,而是指忠于要做的事情。事情不做则已,做了就要尽己之心,竭其所能。而且,不要去计较成败得失,不要去害怕艰难险阻,虽千万人吾往矣!
孔子的一生颠沛流离,没过过几天好日子,但他在两件事情上,体现了这个“忠”字,一个就是不遗余力的推广自己的学说,劝谏诸侯奉行仁政;另一件就是把原来仅限于在贵族中传播的知识,有教无类的推广到黎民百姓中去,从而有教化万民之功。
这两件事情,其实在孔子手上,都没算办成。但他的弟子们继承其遗志,最终让儒家思想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的正统主流思想。
而夫子的“恕”则是他的处世之道,是他对别人的要求,用现在的语言讲,就是做人要厚道的意思。
子贡问孔子:“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
孔子的回答是:“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尽己之心,推己及人。”我想,任何人做到了这两点,都是值得敬仰的。无论他写没写过《论语》,无论他是不是圣人,也无论他的贫富贵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多数人都是权威主义者,不是站在权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就是站在服从权威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他们都不可能得到真理,为真理而奋斗。孔子就是站在最高统治者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齐景公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景公道:“对呀!若是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卽使粮食很多,我能吃得着吗?”看来,齐景公并没有完全理解孔子的意思,因为仅仅从政治的角度是不需要提及父父子子的。孔子的意思是,政治就是要有上下尊卑的秩序,君臣关系就应该像父子关系一样,臣子要绝对服从君主。当然齐景公最切实的政治利益还是看清楚了,臣子都像孝顺父亲一样忠于君王,那么他就可以尽情享受了。也正因为如此,所以汉朝以后的封建统治集团都无不尊孔子为圣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当然除了这最基本的政治倾向以外,儒学还有一整套精致的理论体系做包装,如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恕孝悌,中庸之道等等,等等。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