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有人说儒家的包容性很强、讲究中庸之道,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呢?
儒家,孔子,思想有人说儒家的包容性很强、讲究中庸之道,为什么后来会有人提出“独尊儒术”的思想呢?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一是庄子,他提出了“君无为,而臣有为”,基本就有古代一元制“君主立宪”的味道,实质就是让帝王成为纯粹的宗教信仰,而让帝王的臣子负责世俗事务,类似于英王与首相的关系。
一是韩非子,他提出了“君无为,法无不为”,基本上则是古代二元制“君主立宪”的主旨,实质则是让帝王既是宗教领袖,又是政府首领,“法”的原则统一指挥引领国家,这样来实现“无为”,由于重视“法”的作用,所以被称之为“法家”。
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法家获得了帝王的信任,他们希望通过“法”这个秘籍来实现“无为”,结果导致传统儒教的道家势力的反对,最终法家鼓动秦始皇实施了“焚书坑儒”,将黄老学术体系中传统道家源自黄帝的圣典《道经》被焚之一炬,非传统道家源自老子的《道德经》及《韩非子》登上思想的统治地位,实现了一种政教合一的类似于二元制“君主立宪”的统治模式,秦始皇觉得自己旷古绝今,独霸宇宙,所以自名为“皇帝”,就是“大大神”的概念,也成为民间“玉皇大帝”信仰的思想来源。
随着道家人物为儒教事业殉道,上古儒教被灭教,儒家势力蜕变为更低等的“吏”,相当于被抢了饭碗,他们不得不进行了蛰伏,以待改变自己被统治地位事件的发生。
影响历史进程的历史事件是秦始皇巡视天下过程中的突然驾崩,由于接班人胡亥过于年轻,政治经验严重不足,导致国家管理体制由古代的二元制“君主立宪”向一元制“君主立宪”倾斜,赵高这个类似于古代“议长”身份的大臣通过“指鹿为马”形成了专权,又划过“君主立宪”,成为封建社会的专权模式。
其后,赵高推动的专权模式被推翻,道家势力再次涌回朝堂,既然“君无为,法无不为”的模式行不通,他们又开始了“君无为,而臣有为”的治国模式的宣扬。
结果道家的改弦更张遇到了一代强人汉武帝,他为了一劳永逸的杜绝道家产生专权模式,与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家势力合作,成功将道家势力拉下神坛,使其走入民间,在远离中原的四川巴地,转变为道教。
儒家的祖师爷孔子就此被册封为新的儒教教主,至圣先师,由此奠定了新儒教在思想领域的统治地位。
在新儒教的夺权过程中,其学会了法家的狠辣手段,儒家平民学问的柔性为主的特性也沾染上了强硬的部分特性,所以包容性虽然很强,但也有排除异己的功利性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独尊儒术,是统治阶级对儒家思想的选择,而非儒家不容其他思想。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独尊儒术,是旁观者的总结。其实只看到了表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是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出来的。他还提出了“君权神授”和“天人感应”。目的是维护统治者的地位和利益,维护统治根基的稳定。
个人觉得,是因为儒家思想当中包含的“三纲五常”(三纲包括: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包括:仁义礼智信),还有孔子倡导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些有利于维护封建社会的等级秩序。符合统治阶级和统治者本人的需求。所以会被重点倡导、重点利用。
儒家思想涵盖的内容广泛。而统治阶级只挑选了对于他们自己最有利的一部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庸之道随时可以变化以适应需要,包容兼蓄并收能够自我更新发展。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就是因为儒家思想具有强大包容性,在那个时代,独尊它就可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可以说是中国思想史的大事件。
秦朝因为以法家的严刑峻法为治国之术,最终不能与时俱进变法革新,所以二世而斩。第一个强盛的封建王朝的覆灭,引起后人的深思。西汉贾谊认为,仁义不施是主要原因。
到汉高祖刘邦建立汉朝,萧规曹随,无为而治,黄老之术治国亦是不得已而为之。因为国力衰弱,需要休养生息。经过文景之治,西汉国力逐渐强盛。汉武帝刘彻是一代雄主,需要事功,集国家之力,抗击北方游牧民族对汉王朝的威胁,在国家的意识形态上,必须要有突破,不能以黄老无为而治为治国之道是必然的抉择。
上一篇:吉尔走了,目前没有新外援,谁会接任吉尔位置,接下来鲁能的阵型会是什么样?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