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的人,下士,上士《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般指的《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原文应该是指这个了: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至于别的什么版本之类不说,就按这个文本的,按我现在的认识及分析能力不妨思考之解析解析之喽:
先说,难点,难点就在,这个“道”上,老子之谓“道”究竟是何道,是治国之道,还是自然大道,还是吃饭的味道,还是,武道之道,还是茶道的道,还是下水道的道,道路的道,黑道、白道、人道、鬼道魔道、佛道等等,这些都可以叫做道,还是综合其所有的这道那道等等的抽象化的一个脱离人的客观存在体的什么东西,然后叫做“道”。
所以,这里“闻道”是一个有待探究的问题,究竟何以是“闻道”,闻道,有问道、悟道的意思嘛?孔夫子也有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子之道与老子之道一样吗?黑道与白道一样吗,盗亦有道与文武之道一样吗,等等,盗亦有道,大盗也可以教导鼓励兄弟们,“上士问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为盗。”喝茶的可以说来听闻我的茶道,啥?你大笑,顾不上听,那就贬你下士;练武的也可以这么说,上士问道,勤而行之,勤奋的练武啊,中士呢,监督着还半信半疑的,下士大笑之,不如睡觉去,拍屁股走人啊。
卖味精的也可以这么做广告,味精之道,上士闻之,勤而行之马上就买,中士闻道若存若亡,思虑再三,掏出小钱,先买一包尝尝吧,味道好了再说,下士闻道,大笑之,我不吃味精啊,那味道,我过敏,哈哈哈,大笑着甩开腿走了......
所以,闻道,究竟闻什么道,是先有悟道,还是先闻道、绝对的吗?那道究竟从哪里来,第一个听闻道的人听闻谁的讲道呢?是道本来客观存在吗?既然客观存在?第一个听闻道的听闻谁讲的呢?可见该是他悟道而得,既然,他是悟道而得,那与他同样有两个胳膊两条腿一个脑袋的人不一样也可以悟道而得道嘛?而且,不同的人所见所闻所感不一样,悟的“道”能会完全一样吗?这都是问题呀?所以,闻道,有待探究啊。上士下士中士之说也有待探究,“上士、中士、下士”、这是老子眼中的三类人,这个不见外,在周朝的奴隶社会,上中下的分类符合事实,什么,天子、诸侯、庶民、奴隶等这是很容易理解的。奴隶社会嘛。是这样吗?还是别的怎么个意思?老子自诩为上士,这是无疑的,也没什么好辩驳,人家李老君周朝的大史官啊,相当于现在国家图书馆馆长,自然见多识广嘛,而且,老子李耳素有“柱下史”之美称,也就是,记录周天子各项事务的当朝记录员。可谓是当时最有智慧最有学识的人了。我只想问一句,没有闻道的人算三类人中的哪一类?那么,第一位讲道的人,他的道从哪里来,他“闻道”没有呢?算哪类人?所以,上中下三士也有待探究啊。它并不能囊括所有的人呀。要是能囊括所有的人的话,言外之意,那么讲道的人就是人祖就是教主,就是唯一,就是道本身或说道的化身,就是神之类的意思喽?所以,这也有待探究。
当然,至于本章下面的,
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思考法子倒是值得学习发展。
我想综合老子五千言而看的话,老子所言之道,更多是一个抽象化了的客观存在体,它独立于人之外,有本体论的意思,一如黑格尔的精神实体,纯粹精神,这么看客观唯心主义,这个大格调已确立了。尤其,是从这一章来看,他用的是“闻道”,言外之意,“道”是有“道理”这么一层意思的,对否?否则何以说是闻道,闻道就是得耳朵听呀,所以,老子这章所言之道,就是一个抽象化的精神实体的意思,基本上就是这个格调,什么,“无形”“无象”、“稀声”、“无名”、“无隅”等这些都是本质性的描述,是思维抽象把握的。这属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的一层意思。西方的堪称哲学王的黑格尔对这点更是相当拿手的。可是,黑格尔的缺陷就在他把他意识抽象了的精神实体搞成独立于人之外且搞成了统治现实人的东西,实质就是上帝的另一种说法,为上帝的存在进行思维里的逻辑证明。老子的“道”也是有这么层意思,所以依据《道德经》本土土生土长的发展了道教,也就不难理解了。有意思的是,黑格尔的精神实体是唯一的,完全独立于人而存在的,是为基督教做理论辩护的,基督教在先,黑格尔的精神实体在后,基督教上帝是唯一的。但是老子之谓“道”却很含糊,是道德经在先,先提出了“道”的概念,而道教在后,道教是汉朝时张道陵首创,依据道德经为经典而创。所以道教后来发展成了多神教,也就不见外了。不同的悟道人可以有不同的道呀。当然,话题岔的远了点。
再回扣问题主旨,这章给我们的启示?启示就是,透过现象看本质,把握事物的内在规律道理。高明之士不但看到事物的表面也能看透事物的本质,不高明的可能就被表面所迷惑了,而只是片面的看到表象。老子辩证的看待问题的法子呀值得学习。但是要是,把“道”搞成独立的教条,必须听闻什么什么的道,一种类似客观的精神实体的什么东西,如,静止的永恒的独立的无所不能的创造万物的等等之类,这就是“神”的代名词了,那也就是宗教信仰的入门套路了。这就又完全毁弃了老子辩证看问题的法子了。这又有些启示的过头而迂腐喽。你说呢?
仅供参考。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反 者 道 之 动 ﹔ 弱 者 道 之 用 。这是《道德经》全书的精华之一;也是孔子所解释《易经》中“变易”的主要论点之一。
《道德经》的这个观点其实就是说事物往往会走向自己的反面。老子在书中反复强调这个观点,比如《道德经》五十八章说:“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这些都是说明对立的东西是互相转化的,这都是朴素的辩证法思想。这个思想对于中华民族在其悠久历史中克服所遭遇的许多困难,贡献是非常大的。
上一篇:钓鱼七星漂浮怎么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