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的人,下士,上士《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道,是无私无欲的,也是无所不能的。行道之人,也要追求这种精神,勤于行道,勤于探索,道自然会源源不断的向你善贷,而且不会收取任何回报。时刻惟道是从,必定会达到\"善成\"的目标。第四十一章以善贷且成来阐述“道”的无欲无求。
老子用上士、中士、下士来分析道的存在。
1、可以理解为三种人对道的三种态度。
2、道在三个层面中的表现形式。
3、得道的三个过程。
老子用《建言》书加以举例,告诉人们“道”的存在状态,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就是很难把握。因为\"道”是看不见,听不到,摸不着的。但是道又确实存在。既然是这样,那为什么还要说:“上士闻道、中士闻道、下士闻道”呢?
这个\"闻”就是圣人之言,就是不妄为妄做者之言。君子有三畏:畏天地,畏祖先,畏圣人之言。由此可见,在“闻道”这点上老子和孔子是高度一致的。
圣人之言,首先要敬畏,因为它更接近于道。然后才能达到“善贷且善成”的效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反者,道之动。弱者,道之用。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反者,道之动。这是一个最寻常的事物运动规律。切矛盾的双方,都是不能抛开对立面而独立存在的。白昼日暮便入夜,夜至辰明日再复。此非日趋夜,白向黑的动变。生了趋死,是所有生命载体无约而同归去处;物之生时,与身具来的便是死信息;既知有死,更会早备传承生的种子。大以小为映,反见以小,方可证其大。
弱者,道之用。道之弱,不争物,不强与。其与物的标准,弱到最低,轻到无知,简到无负。人之初生,裸胎之身,骨身鲜弱,弱势湍鲜,生机盎然。非此不能成七尺伟岸之躯,非此不成世纪之寿。故道弱可尽万物时时之所用;物弱,则有图强之机。物壮则老,强暴不恤,死之机近也。故弱者天地长,小物空宇阔。向弱者得道;欺弱者寡助。天地朗朗,易见易明,视之而不见者常有。用强者凌弱,施巧者笑道。强暴不仁,不得好死,富贵且淫,岂可善终。天网恢恢,疏而漏,天道柔用,何以饶人!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有见阴阳,天地分,而昼夜成。这是一切物体、一切生命生成条件备就。我们生存离不开天地。而天地的运作,离不开这无形、无质的道,无中生万有。
人可知道,无从全知。人可知甪,无可尽用。知用,可知可用,为聪明人;善知而善用,方为智慧人。人为有身、有心之物,故而,人之得道者,皆是一象、一面之见。此一粟之见,善而用之,弘而扬之。载誉载荣,受用无穷。人何以无心!人又何以无身!只不过是,轻一点自我,多悟一分道义,少一点自见,多和一分人意,去掉一些私情,多入一些道理。这也只是一种境界罢了!真有全得道事,便有不死之人。诚然,是根本没有的。道德经的内容,是具有别于其它典辑的智慧哲理的。反而动,能使弱者不卑;强者不骄。使人自信地活着,自尊地活着,有责任地感活着。是唤醒命真,把生命归于使命,以赤子之心,行天命之事,法地,效天,顺道。把自己的生命之值,用到极致。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做智慧的智者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每一阶层的人对道的理解和态度是不一样的,现实和理解可能会有一些误差。
上士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中士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下士听了道的理论,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暗昧;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共62条/2页上一篇:钓鱼七星漂浮怎么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