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的人,下士,上士《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如何解读?给我们什么启示?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所以有些话得说说,这是告诉我们怎么辩识人的行进状态:明道的人常在思维如何做的状态,看起来反而如同不机灵明白;能进一步顺道而行的人,因为认识到了道之广、识、行不在眼前的行事锋利,看起来反而像退步了;走错了道的人看起来别出一格,“大道甚夷,而人好径”,內求修真自守不在外显,这叫“我愚人之心也哉”。
德决定道,思维层次决定战略行为和步骤。思维层次由心的平等性和知识结构决定,不断学习知识能推进平等心的扩大即推进德成。上德,仁心平等性大的人不执私欲而虚而能容思维的链接拓展;执于仁心成行之人,不太在乎小节,“君子贞而不谅”大义为上,“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而整个思维框架和认知的建立,是看不出来的。天性本真而行,若众人,不追求甚、奢、泰;至简至真看起来有点傻、能甘受戏辱――这样的人怎么会跟不同思维层次的人计较,“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大方无隅,言思维的广度;大器言承载,管理能力。思维的广度需要时间拓展,思维到行为的联系确定需要更多的时间,大器晚成。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这三句话一个意思。宏大有用的音只要发在点上就行;大道大势在人类的心因行果间交融渐进,没有具体的形态,道势如水;大道无形,随处都在,不可言势故“无名”。
最后一句,“夫唯道,善贷且成”,只有明道行道了道用道,能借势成势。“圣人之道,为而不争”,取势也!
道德经全文半说自修自证,这是德道,成本真之德而行;半说用道成势,道成在人,用人以德,道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读懂道德经,我们就要弄懂人生以退为进的道理!
在解释这段话之前,我们有必要了解一下老子道家哲学的一些核心观点,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理解这段话。
老子在春秋末期的人。春秋和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社会最混乱同时也是思想最活跃的时期。在这个被称为世界文化史上轴心时期的时代,在中国产生了诸子百家的学说。在那个战乱频繁的时代,知识分子纷纷著书立说,力图以自己的学说来拯救那个已经混乱不堪的世界。
孔子面对春秋时期的大混乱时代,提出了仁者爱人和以德治国的理念,希望统治者都能以一颗爱人的心,来治理这个世界,从而建立起一个能恢复了周礼的大同世界。孟子更是提出了王道与仁政的政治理想。
老子则提出了道法自然的理论。老子目睹各国统治者乱用蛮力发动战争带来的生灵涂炭,以道为核心,提出了无为而治的思想,希望能给世界带来平安与清静。而法家提出依法治国的理念等。
所以说,老子的哲学在本质上是一种政治哲学,或者说是一种治国的理念。当然,我们也可以从老子的哲学中得到更多的人生启示。
老子思想的核心是道。在老子看来,这个道是先于天地产生之前的,是天地产生的根据和动力。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什么神仙,如果说有的话,那么就是道。而道是看不见摸不著的,但是它可以显现为一切有形的东西。看不见摸不着的万物之源的规律,是道,而道在万事万物上的显示,是德。所以老子的书叫做道德经。
老子思想的核心有以下几点内容。
第一,道是世界产生的根源,是万物运行的规律。这个规律就是世界本来的样子,就是自然而然。所以无论是治国理政还是治理我们的人生,我们都不要违背道,违背规律,而是要让一切按照他本来应该的样子的去运行。这在政治哲学上叫做无为而治,这在我们人生哲学上叫做顺其自然。
第二,老子的思想中充满了丰富的辩证法元素。老子认识到,世界是由阴阳的对立的矛盾组成的,这些对立的矛盾会互相转化,也就是说,一件事物的发展,最终会将自己发展到自己的对立面。所以老子说祸福相依。你灾祸来临的时候,你顺其自然地面对,它慢慢会消失甚至转变成福报。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就是这个道理。
第三,老子是典型的减法哲学。他最喜欢柔软的东西,因为在老子看来,柔软的东西代表了生机活力,而坚硬的东西则是出于将要死亡的状态。
好,我们了解了老子的思想,现在可以看看这一段话到底是什么意思。原文:
上士闻道,仅能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
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免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老子把人类社会中的人分成三种,一种是具有极高的智慧的人,这种人老子叫做上士,具有中等智慧的人,叫中士,智慧低下的人,叫下士。老子用这三种人对道的看法的不同,来论证自己的观点。
具有极高智慧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努力去实行;具有中等智慧的人,听了道的理论,将信将疑;智慧低下的人,听了道的理论,不屑一顾嗤之以鼻哈哈大笑。不被嘲笑,那就不足以成其为道了。
因此古时立言的人说过这样的话:光明的道好似阴暗不明;前进的道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似崎岖;崇高的德好似峡谷;广大的德好像不足;刚健的德好似怠惰;质朴而纯真好像混浊未开。最洁白的东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东西,反而没有棱角;最大的声响,反而听来无声无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没有形状。道幽隐而没有名称,无名无声。只有“道”,才能使万物善始善终。
这里面就集中体现了我么上文所说的老子的几种观点。
第一,道是无形的,是不可捉摸的,是一般的人所无法理解的。要是道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那就不是道了。正因为道有不可捉摸的属性,对道的理解,才区分出人类智慧的低下。
第二,老子思想的一大特点就是辩证法,就是正言若反。在老子看来,道的存在形式往往以他的对立面存在。道本身是光明的,但是看起来却像是阴暗不明的样子,这就像是老子在其他章节所说的那样,大象无形,大音希声。所以老子运用一系列道的反方向的东西,来论述道。
第三,在这段话中,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启示。在政治哲学上,老子主张无为而治顺其自然。在春秋时期各国国君追求变法,追求富国强兵,频频发动战争的时代,老子提出无为而治的思想,很显然具有极高的针对性。而在人生哲学上,我们也可以得出以退为进的启示。唐朝诗人王维说行至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是一种以退为进,宋代大诗人陆游说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也是 以退为进。
上一篇:钓鱼七星漂浮怎么穿?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