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汉唐的军事体制均为“重外虚内”,所以对外战争多,边境设立节度使是必然的结果。
李隆基天宝年间,便在全国设立了十大节度使。
安史之乱的产生便是因为安禄山兼任范阳、卢龙、河东三镇节度使,拥兵自重。
1,与我们常常想象的不同,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到黄巢之乱,绝大部分藩镇是不割据的,曾割据的也只是“河朔三镇”,但割据的藩镇也是承认大唐的,也“须借朝廷官爵威命以安军情”,且唐宪宗时期曾一度结束“河朔三镇”的割据。
大规模的藩镇割据,从黄巢起义开始,这与汉朝群雄割据从黄巾起义开始极为相似。
2,藩镇~节度使本质上是大唐的封疆大吏,与汉朝州牧、明清总督巡抚没有不同。
唐朝藩镇最多的时候有四十多个,可以分为河朔藩镇、中原藩镇、东南藩镇、边疆藩镇四种,其中
河朔藩镇确实大半时间是割据的。
东南藩镇一直是从财力上支撑朝廷的。
边疆地区的藩镇负责对外作战,所以唐朝后期依然有不少对外战争,也有李晟、李朔这样的名将。
中原藩镇的作用是遏制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作用。
正是河朔藩镇与中原藩镇的对立、边疆藩镇、东南藩镇与中原藩镇在武力和财力的相互依赖,使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又统治了一百五十年的时间。
3,所以,简单的从数量上来说安史之乱侯藩镇割据更严重是不正确的。
大唐之亡,确实由于藩镇,可是大唐在安史之乱后又存在了150年,这也是藩镇之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为了应对帝国东北部契丹和奚等外族,帝国西北部吐蕃,党项等外族入侵,在天宝元年设置十位节度使,除了河东镇治所位于太原,处于内地外,其余各镇都处于西北和东北边疆战事频发之地。在这些藩镇,唐朝集结了重兵,特别是安禄山麾下的河东、幽州和平卢三镇,拥有十八万大军,占据唐朝精兵三成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中原腹地和江淮以南地区武备松弛,大唐防务外重内轻,这种内外不均的形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和唐肃宗不得不临时在中原地带和江淮地带新设了大量藩镇。在公元763年平定叛乱之后,这些新设的藩镇并未被撤销,反而长期存在下来。从数量看,根据史料记载,唐朝藩镇最多达五十个,一般保持在四十五个左右,出现了“天下尽裂于藩镇”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主要集中表现在河朔诸藩镇),更是唐代宗及其以后面临的新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所决定的。
安史旧部见风使舵归降大唐,造就河朔藩镇实质性割据的局面
在安史之乱后期,特别是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自立之后,唐廷为了早日结束河北战事,决意对除了逆首史朝义之外的参与叛乱的人员予以赦免。唐代宗即位之初,就明确表示“逆贼史朝义已下,有能投降者,当超予封赏”,东都洛阳收复后又下诏:“东都河北应受贼胁从署伪官并伪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问”。甚至还对投降的原安史旧部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人,各授以节度使,使得他们得以恢复元气,继续发展势力,而唐廷在西北地区吐蕃等外族入侵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下,无力继续铲除安史旧将在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由此造就了河朔魏博,卢龙,成德等藩镇的实质性割据局面。
西北地区吐蕃趁虚入侵,西北诸藩镇非但不能裁撤,反而需要继续囤积重兵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陇右等藩镇奉命东进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造成边防空虚,吐蕃、党项等外族势力趁机入侵进逼长安。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甚至兵临长安城下,唐代宗被迫出逃避难,吐蕃占据长安十五日,期间还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差点颠覆大唐政权。唐廷不得不在京西北地区常年集结大量军队,甚至每年还需要从中原地带调集数万防秋兵备战,为此,西北地区的藩镇兵力常年保持在二十万以上,还不时需要增加。
内外均衡的战略需要迫使唐廷扶持中原地区藩镇做大
唐朝藩镇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河朔割据型、西北御边型、中原型和东南赋税型。前两类就不再赘述,东南赋税型藩镇向来被朝廷牢牢掌控,是朝廷赖以立命的重地,兵力薄弱,不具备割据的现实条件。在边疆重兵无法裁撤(河朔藩镇为了自身考虑也起到了打击契丹势力的作用),如果内地的藩镇尽数裁撤,兵力空虚,又会使得唐朝内外军事布局失衡,很有可能重演安史之乱的悲剧。为此,中原型藩镇囤积重兵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失衡难题。事实上,中原型藩镇居腹心之地,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原型藩镇还是唐廷对河朔藩镇用兵的主力军,为了确保长安的战略安全,大力扶持中原型藩镇乃是现实选择。
总的来看,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得以享国一百五十余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藩镇制衡藩镇的策略,在各个藩镇之间保持微妙的均衡。也是就是所谓的“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也就是说藩镇并立使得大唐衰弱,但是,唐朝衰弱却能够持续很久而没有灭亡,主要在于各藩镇共同作用维系它。这种微妙的战略制衡,一直坚持到唐末黄巢起义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唐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的境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和东周一个道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上一篇:我已经就业了,档案也从社保人力中心调走了,但是报到证本科毕业以后就弄丢了,这样有什么影响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