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藩镇,节度使,安史之乱为什么安史之乱后,唐朝藩镇割据更严重了?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在安史之乱爆发前,唐玄宗为了应对帝国东北部契丹和奚等外族,帝国西北部吐蕃,党项等外族入侵,在天宝元年设置十位节度使,除了河东镇治所位于太原,处于内地外,其余各镇都处于西北和东北边疆战事频发之地。在这些藩镇,唐朝集结了重兵,特别是安禄山麾下的河东、幽州和平卢三镇,拥有十八万大军,占据唐朝精兵三成以上。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唐朝中原腹地和江淮以南地区武备松弛,大唐防务外重内轻,这种内外不均的形势终于酿成了安史之乱。为了平定安史之乱,唐玄宗和唐肃宗不得不临时在中原地带和江淮地带新设了大量藩镇。在公元763年平定叛乱之后,这些新设的藩镇并未被撤销,反而长期存在下来。从数量看,根据史料记载,唐朝藩镇最多达五十个,一般保持在四十五个左右,出现了“天下尽裂于藩镇”的局面。之所以出现这种情况,不仅仅是安史之乱的后遗症(主要集中表现在河朔诸藩镇),更是唐代宗及其以后面临的新政治形势和军事形势所决定的。
安史旧部见风使舵归降大唐,造就河朔藩镇实质性割据的局面
在安史之乱后期,特别是史朝义杀死其父史思明自立之后,唐廷为了早日结束河北战事,决意对除了逆首史朝义之外的参与叛乱的人员予以赦免。唐代宗即位之初,就明确表示“逆贼史朝义已下,有能投降者,当超予封赏”,东都洛阳收复后又下诏:“东都河北应受贼胁从署伪官并伪出身,悉原其罪,一切不问”。甚至还对投降的原安史旧部李宝臣、李怀仙、薛嵩、田承嗣等人,各授以节度使,使得他们得以恢复元气,继续发展势力,而唐廷在西北地区吐蕃等外族入侵和内部权力斗争的影响下,无力继续铲除安史旧将在河北地区的政治军事影响,由此造就了河朔魏博,卢龙,成德等藩镇的实质性割据局面。
西北地区吐蕃趁虚入侵,西北诸藩镇非但不能裁撤,反而需要继续囤积重兵
安史之乱爆发后,河西、陇右等藩镇奉命东进参与平定安史之乱,造成边防空虚,吐蕃、党项等外族势力趁机入侵进逼长安。在唐代宗广德元年(公元763年)十月,吐蕃甚至兵临长安城下,唐代宗被迫出逃避难,吐蕃占据长安十五日,期间还拥立广武王李承宏为帝,差点颠覆大唐政权。唐廷不得不在京西北地区常年集结大量军队,甚至每年还需要从中原地带调集数万防秋兵备战,为此,西北地区的藩镇兵力常年保持在二十万以上,还不时需要增加。
内外均衡的战略需要迫使唐廷扶持中原地区藩镇做大
唐朝藩镇大致可以分为四种类型:河朔割据型、西北御边型、中原型和东南赋税型。前两类就不再赘述,东南赋税型藩镇向来被朝廷牢牢掌控,是朝廷赖以立命的重地,兵力薄弱,不具备割据的现实条件。在边疆重兵无法裁撤(河朔藩镇为了自身考虑也起到了打击契丹势力的作用),如果内地的藩镇尽数裁撤,兵力空虚,又会使得唐朝内外军事布局失衡,很有可能重演安史之乱的悲剧。为此,中原型藩镇囤积重兵恰好可以解决这一失衡难题。事实上,中原型藩镇居腹心之地,具有控扼河朔、屏障关中、沟通江淮的重要战略地位。中原型藩镇还是唐廷对河朔藩镇用兵的主力军,为了确保长安的战略安全,大力扶持中原型藩镇乃是现实选择。
总的来看,安史之乱平定后,唐朝又得以享国一百五十余年,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以藩镇制衡藩镇的策略,在各个藩镇之间保持微妙的均衡。也是就是所谓的“弱唐者,诸侯也;既弱而久不亡者,诸侯维之也”。也就是说藩镇并立使得大唐衰弱,但是,唐朝衰弱却能够持续很久而没有灭亡,主要在于各藩镇共同作用维系它。这种微妙的战略制衡,一直坚持到唐末黄巢起义打破了藩镇之间的平衡,唐朝也因此走向了灭亡的境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论唐代藩镇局面之根源 笔者以为 存在着三方面的因素 而这三方面又相互联系而存在 促使唐代藩镇根源的出现 一即大肆任用胡人为将 缺乏汉化教育 二即制度上的缺陷 三即对安史后患未能肃清与功臣的分封 论述如下:(因为涉及民族问题 所以此时立场 但以当时历史背景而言)
一、胡人充将 缺乏教育
唐代国家值唐明皇时期 帝国一度繁盛 而疆域又力求对外扩张 于是在帝国边疆有了安西 北庭 河西 河东 陇右 朔方 平卢 范阳 剑南 岭南五府十道节度经略使 以突厥(母突厥人)安禄山兼带平卢 范阳 河东三道节度使 回纥李献忠 突厥安思顺先后任朔方节度使 突厥哥舒翰任陇右节度使 牂柯赵国珍任黔中都督 实为黔南节度 高丽高仙芝任安西四镇 其中具有胡人籍贯的将领占据了十之六七 其将领是胡人 下辖兵丁亦多有胡人存在 根源便随着安史二人叛乱而埋下 而后来没有被肃清的安、史旧将与功臣又被封为节度使
他们之中的很大一部分并没有受到来自于国家的汉化教育而远离“王化”
《旧唐书·卷一百二十九·列传第七十九·张弘靖传》谓张弘靖充幽州 卢龙节度使而入幽州故事 曰:“弘靖之入幽州也,蓟人无老幼男女,皆夹道而观焉。河朔军帅冒寒暑,多与士卒同,无张盖安舆之别。弘靖久富贵,又不知风土,入燕之时,肩舆于三军之中,蓟人颇骇之。弘靖以禄山、思明之乱,始自幽州,欲于事初尽革其俗。” 从其中可见 当时的幽州并不得到教化 而张弘靖欲上任之后“尽革其俗” 即先从风俗文教开始抓起 说明当时燕幽一带汉化极有缺乏 而且因为情况并不只是在玄宗时期造成 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唐太宗时期所实行的“华夷一体”政策 这种政策将大量的各族胡人内迁 但是并不实行汉化教育 以至于内迁之处的汉人反被对方胡化 其中尤其严重的便是河北一带
《旧唐书·卷三十九·志第十九·地理二》谓“自燕以下十七州,皆东北蕃降胡散诸处幽州、营州界内,以州名羁縻之,无所役属。安禄山之乱,一切驱之为寇,遂扰中原。”
《旧唐书·卷一百八十·列传第一百三十·史臣语》谓:“彼幽州者,列九围之一,地方千里而遥,其民刚强,厥田沃壤。远则慕田光、荆卿之义,近则染禄山、思明之风。二百余年,自相崇树,虽朝廷有时命帅,而土人多务逐君。习苦忘非,尾大不掉,非一朝一夕之故也。”
《新唐书·卷一百四十八·列传第七十三·史孝章》谓史孝章“称道皆《诗》、《书》”与河北的风俗完全不同 李愬当时改任魏博节度使 史孝章竟然想做文职工作 这让李愬很是惊奇“愬奇之” 他对“粗武”的父亲劝谏说:\"大河之北号富强,然而挺乱取地,天下指河朔若夷狄然。”
上一篇:我已经就业了,档案也从社保人力中心调走了,但是报到证本科毕业以后就弄丢了,这样有什么影响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