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东吴,西晋,蜀汉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晋朝从灭蜀后,就开启了灭吴攻势。主要从战争准备和舆论攻势两大方面入手。晋朝襄阳方面军羊祜采取“以善取胜”的舆论攻势,进一步瓦解东吴将士的抵抗心理,将其拉入晋朝的阵营。
而此时的吴国已经走上了苟延残喘的下坡路。昏庸残暴的孙皓,穷奢极欲,大兴土木,营造宫殿,同时,又迷信方士之说,自命不凡,沉湎于晋朝自取灭亡的美梦,大大放松了晋朝的警惕和防备,军事力量不断下滑。在朝堂上,亲小人,远贤良,光高级大臣就有数十人丧命于君主的刀下。
十几年的时间里,人才流失十分严重,到了晋灭吴的战争阶段,前去抵抗的无一不是土鸡瓦狗的角色。在晋国数十万大军的军事攻击和舆论攻势下,江南诸地的官员们或降或逃,几乎没有遇到强烈的抵抗,来自蜀地的水军就兵临建康城下,上演了一番一片降幡出石头的剧目。
孙皓本人穷兵黩武,多次率军北上争雄,结果屡次屡败,不仅与江东士族产生了隔阂,也让国家实力遭到削弱。百姓不堪暴政,士族离心离德,为东吴的加速灭亡埋下了根基。
吴国虽然占据了南方绝大部分,但此时的南方还没有被开发,大部分还处于蛮荒状态。只有靠近长江流域和太湖流域的城池为吴国提供物资、人口,所以说吴国的经济是十分脆弱的,吴国的军事力量也是非常有限的。20万常备军打光了,可能就没有多少后备力量,长江沿岸的城池丢失,无法提供后续的物质基础。
此时的吴国不仅朝堂上离心离德,内部地方上也从未达到真正的统一。山越人的反复叛乱让吴国大费脑筋,虽不至于伤筋动骨,但也是极大的内耗。
吴国自大帝孙权逝世后,朝堂党争内斗不断,皇室内部更是充满着血腥与暴力。长达数十年内的内斗,严重削弱了吴国本身的实力。一大批能征善战、功勋卓著的元老们死于非命,后代人才离心离德,不堪重用,东吴已经到了病入膏肓之际。
总体来说,晋朝在不断增强,东吴在不断衰弱,此消彼长的趋势下已成定局。东吴内政的混乱、人才的流失、军事战略的误判、帝王的昏庸、地理的瓶颈、盟友的丧失等都是加剧东吴灭亡的主要因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光看见晋灭吴只用了四个月,没有看到晋为此花费了多少努力。晋自羊祜后,吴的军心民心已变。再加上灭蜀,占据上游。形势有利。而吴君臣昏庸,无视上游防务,陆抗一死,再无良将。
当时晋争论的是灭吴的时机,一旦决定,吴就必亡。实际也是如此,破竹之势,无法抵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光看见晋灭吴只用了四个月,没有看到晋为此花费了多少努力。晋自羊祜后,吴的军心民心已变。再加上灭蜀,占据上游。形势有利。而吴君臣昏庸,无视上游防务,陆抗一死,再无良将。
当时晋争论的是灭吴的时机,一旦决定,吴就必亡。实际也是如此,破竹之势,无法抵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吴的灭亡不是偶然。
早在司马昭灭蜀之后就开始准备灭吴了。司马昭灭蜀之后,给投降的蜀国王公贵族都加官进爵,以此像东吴展示魏国善待俘虏的形象。
而反观东吴,孙权在晚年的时候性情多变,国内苛捐杂税繁多,弄得百姓民不聊生。而司马炎称帝建立晋国之后则励精图治,秘密训练水军,厚待东吴的战俘,东吴此时还沉浸在长江天险无人可破的梦幻中。长江沿线疏于防范,最终西晋的大军渡江之后如入无人之境,且吴国内部大都是主合派,所以西晋四个月灭吴就不算什么奇怪的事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为什么晋军一突破长江防线东吴就投降了?迁都再战如何?能否逆转?晋对吴国的战争出动了20万大军,但是为什么晋军一突破长江防线东吴就投降了?虽然初战失利,但是东吴的20万军队主力仍在啊。数量不比伐吴的晋军少。而且东吴部队战斗力也不错,不久前还对晋国发起过进攻。最重要的是,东吴还有辽阔的版图和广大的战略纵深。完全可以迁都再战。按理来说晋军过长江后,北方将士肯定不适应南方的气候和环境。尤其是岭南地区,晋军根本适应不了。比如南宋、南明都是在元军和清军渡过长江后又坚持了很长一段时间。只有东吴一渡江就投降。孙皓也是一个很有血性的人物。如果孙皓迁都广州再战,有很大的几率翻盘吧?这一些列问题其实都很好解释,就是题中长江天险四字之中。
原因是南方依靠长江为天险防守,战略纵深极大,只要突破长江,就无险可守。所以南方防御体系治所的关键不在长江以南,而是在长江以为北的襄樊。所以东吴所倚仗的就是长江天险,天险不在只能亡国了,何况三国时期的江南并不能和宋时相比,没有经过大规模的迁移和开发,人口少,基本上是流放犯人的无毛之地,还有山越等异族作乱。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