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的时候,东吴数次趁机伐魏,为何总是失败?
东吴,魏国,吴国三国时期魏蜀对峙的时候,东吴数次趁机伐魏,为何总是失败?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三国时期魏蜀对峙的时候,东吴数次趁机伐魏,为何总是失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东吴与魏国作战有个特点,就是擅长防守反击,每次魏国主动进攻,都占不了什么大便宜,反而有两次惨败。
一次是石亭之战,魏大司马曹休被诈降的鄱阳太守周鲂所惑,率军攻皖,结果中了陆逊的埋伏,东吴大获全胜。
斩获万余,牛马骡驴车辆缴获万辆,军资器械略尽。
但是吴将朱桓提出自领万兵于夹石、挂车拦路,想要生擒曹休,然后乘机北伐,进取寿春,割有淮南的计策,却未被陆逊采用。
陆逊
第二次是东兴之战。252年冬,孙权病死,继位的孙亮是个小孩子。魏大将军司马师认为东吴主少国疑,便出动15万大军,兵分三路,向东吴的东西两个方向进击。其中,东路军以司马昭为都督,领兵7万,直逼东兴。
诸葛恪
东吴以太傅诸葛恪为统帅,率军4万,迎击向东兴进攻的魏军,大破之。
前部督韩综、乐安太守桓嘉等皆没,死者数万。…获车乘、牛马、骡驴各以千数,资器山积,振旅而归。
司马昭因此战的战败而被削去侯爵,诸葛恪则在吴国的声望达到了顶点,也产生了轻敌之心。
第二年,诸葛恪以倾国之兵二十万北伐,进攻合肥新城。魏牙门将张特率三千人拒守新城,吴军打了三个月都未能攻下,被迫撤退,因为疫病流行损失很大,诸葛恪也因此在政变中被杀。
联想到孙权在位时,208年和214年两次进攻合肥,第一次打了几个月都没有打下来,第二次惨败于张辽之手。不能不说,东吴专注于自己并不擅长的攻城战,而且是曹操专门修建用来遏制东吴的合肥城,则注定了东吴北伐的必然失败。
魏人虞松就曾经对司马师预测诸葛恪围攻新城必将失败:
今恪悉其锐众,足以肆暴,而坐守新城,欲以致一战耳。若攻城不拔,请战不可,师老众疲,势将自走。
字面意思就是:如今诸葛恪带来他全部的精锐部队,足以肆意逞强施暴,但他却坐等在新城,想要招来魏军与他一战。如果他不能攻破城池,请战也无人理睬,军队就会士气低落疲劳不堪,势必将自动撤退。
这句话背后的意思,其实就是指东吴军队胆子太小,明明有二十万大军,可以席卷淮南,非要玩什么围点打援,执着于攻打一座小城。合肥离魏国中心地带远,诸葛恪围攻新城一百多天援军都没有赶到,如果留偏师对新城围而不打,大军在一百多天里足以占领整个扬州了,毕竟能够如此坚决抵抗的只是极少数。
都说姜维撤汉中围戍,导致汉中失守,实际上不是这么回事。而是魏国这次采取了新玩法:对蜀军的围戍,能迅速击破的就打,暂时咬不开的就围,兵贵神速,不给蜀军主力增援的时间
对比看魏伐蜀之战,钟会就对那些坚持抵抗的蜀军城寨不管不顾,汉城、乐城、黄金,都指派军队将其包围就好,主力直取阳平关,结果一下子就掌握了主动权,即使邓艾偷渡阴平不成功,汉中也必然落入魏国之手,那些没有增援的孤立城寨是坚持不了多久的。
会使前将军李辅围困王含于乐城,护军荀恺围困蒋斌于汉城。
(柳隐)迁汉中黄金围督。景耀六年,魏镇西将军钟会伐蜀,入汉川,围戍多下。 惟隐坚壁不动。会别将攻之,不能克。
如果钟会也像孙权、诸葛恪一样,对黄金、汉城、乐城这些要塞势在必得,带着主力一直围攻,那么还没等他打下来,姜维就已经赶回汉中了,那这次伐蜀也就失败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三国时期,魏吴大战一直不断,其中绝大多数以曹魏主动进攻为主,吴国主动进攻的较少。
226年(黄武五年)曹丕病逝,孙权乘机攻击江夏,不克而还。
233年以后,孙权又三次主动进攻魏国,还是无功而返。
其中孙吴主动挑起的唯一胜绩是228年的石亭之战。
公元228年,吴国鄱阳太守周鲂用诈降诱敌之计致书魏国曹休,表示打算以鄱阳郡归降魏国,请求曹休派兵接应。
曹休中计,率领步骑兵十万人向皖城进发接应周鲂。魏明帝曹叡又命司马懿向江陵方向、贾逵向东关方向,三路大军同时进发。
孙权率军进驻皖口,同时派陆逊、朱桓、全琮各率兵三万,迎击曹休。此时曹休尽管知道被骗了,却不打算撤退,企图仗恃人多击败吴军。
最终双方在石亭大战,陆逊等三路吴军同时向曹休的军队冲杀,最终曹休战败,吴军斩杀、生擒魏军一万余人,缴获牛马驴骡车辆上万,以及几乎全部的军资器械。
石亭之战后一年,孙权称帝,威名大震。
石亭之战是属于诱敌深入,加之曹休轻敌依仗人多故而吴国大胜。
吴国多次伐魏多是无功而返,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吴国国力弱于魏国。
战争打的是国力,三国中曹魏势力最强,这也是吴国与蜀汉结盟抗魏格局形成的决定性因素。
无论是人口、兵员数量,还是经济实力,北方的曹魏都是占据一定优势的。这也使得东吴对曹魏一向以防御为主,而且吴国内部长期与山越人争斗,更是不敢轻易两面开战。
正是防御性国策,使得曹魏的多次主动进攻吴国有能力化解应对,而主动进攻则是无功而返。
东吴名将陆逊在石亭之战后,又参与了三次伐魏,虽有小胜但最终都是以吴军撤退结局,这几次战争都是在陆逊不主张主动进攻的前提下取得的战绩。
而且,孙权主动进攻曹魏的时机也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次是趁着曹丕病逝,看人新帝初立想捞点好处的,石亭之战则是利用山越人使得曹休相信周鲂的诈降。
此后几次伐魏,主要是因为孙权变得有些自大的缘故。
国力方面当然也包括军事了,孙权在前线的军队以水军为主,指望水军伐魏攻打曹魏强悍的陆军更是不现实的。
二、国家政治野心方面差异
曹魏拥有北方中原地区,自曹操开始就有吞并南方,统一天下之志向。孙权则不同,他想的是割据一方,占据江东。这从孙权的父亲孙坚以传国玉玺换的三千兵马回江东发展便可以看出来。
两国的政治野心或者说国家奋斗目标不一样,使得东吴不像蜀汉那样一直不忘北伐,光复中原,东吴想的是你不来打我就行了,偶尔的几次主动挑战也是想图谋一些实际的好处而不是要灭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