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东吴,西晋,蜀汉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历史从来没有如果,不会从头再来。一个国家,她的兴衰成败其实是不可测的。并不因为你强大而不会衰落失败,也不会因为弱小而衰落失败。历史是人的历史,是人与人的历史。东吴,长江中下游以南自古以来都是鱼米之乡,富庶之地。有强大的军队,也有贤臣,但君王沉沦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最终被西晋司马炎所灭。其实历史没有成败,没有对错,没有原因。历史长河中每一个事件,每一个人物都是偶然中的必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悟空小秘书邀请!
东汉末年分三国,纷纷扰扰之后,在公元280年,西晋王朝一举平定东吴,结束了近百年的战乱。西晋灭吴,从发兵到攻陷建业,仅仅用了四个月的时间。百年战乱,四个月就结束了,这样一对比实在有点梦一般的感觉。
西晋灭吴,出动了二十万大军,东吴出动的兵力只有五万不到。西晋灭吴也没有实质性的硬仗,基本上可以算是摧枯拉朽,兵不血刃就平定了东吴。
一般来说,回答这样的问题都会从军事对比,庙堂决策上去分析。一方面,西晋为了灭吴,准备了十余年,兵员粮草都准备得十分充足,相比东吴的地理优势,西晋也投入了巨大物资,打造了一支强大的水师。另一方,东吴对于西晋的战略进攻并不上心,没有作战争动员,也没有想过弥补西晋的地理优势,打造一支强大的骑兵部队等准备,以一种心安理得的状态蔑视西晋所有的战争准备。
于是,以有心对无心,以准备充足对毫无准备,以二十万大军对五万大军,以百战雄狮对安逸弱兵。西晋要是还打不赢,索性全部自沉长江。
对于这样的统一战争,历史上发生过多起。如果细心可以发现,在三百年以后,也就是588年,隋朝也是这样灭掉南陈的。西晋在魏国灭掉蜀国后,取代了魏国建立了晋朝,进而灭掉东南的东吴政权,统一全国。隋朝在北周灭掉齐国后,取代北周建立隋朝,进而灭掉东南的陈朝,统一全国。整个的战争模式都是一模一样的!
这不得不惊讶于中国的历史怎么就像电视剧一般,还有套路?不得不怀疑是不是真有王朝更替周期律,中国的历史是不是一直在循环呀?
当然,这不是在拍电视剧,中国的历史也是不断地进步的,不存在治乱循环的说法。
在以往的问答里,解释了西晋与隋朝的相似处和不同之处。问题的名字叫:杨坚为什么那么轻易就夺得了宇文家的天下?核心原因是什么?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这个问题不够精准,或许应该这样说: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仅4个月就被西晋亡国?
从西晋灭亡东吴的整个过程来看,东吴的23万常备军,只用到了五万,而长江天险根本就没有用上。所以这个问题的前提条件是不存在的。
长江天险没有用上,二十三万大军只用了五万,面对西晋的强势进攻,坚持了四个月才灭亡,算不算得上很了不起?
其实,东吴立国七十多年,整体上是在不断地走下坡路的。首先对比一下,南方与北方的硬实力,也就是经济发展水平。毕竟一个国家政权取得多大的成就,经济发展水平是基础。
从东汉末年开始,直到隋朝建立,这个时间段是中华文明从大陆扩张时代东西扩张阶段向南北扩张阶段迈进的过程。东汉末年分三国只是预演,南北朝才是乱世的正剧。
这个时间段,统一并非大势所趋,分裂割据与局部统一才是时代的主体。金属冶炼业的发展,钢制工具的普及,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不平衡,作为文明中心河南关中地区无力统御天下。即便晋朝统一全国,在政治制度上采用的也是符合时代需要的分封制。
也就是说,无论是东吴还是陈朝,南方正在持续地开发,这个开发的过程一直持续到南宋时期。作为新崛起的文明中心的建业,还不具备与传统文明中心洛阳相对抗的基本实力。
另一方面,南方持续地开发,加上水网密布,各个经济单元的发展水平是不同的,建业要统御这些地区是十分吃力的。这一点从东吴以及南朝的政治局势就可以看得出来,东吴建国之前就与北方的曹魏发生了赤壁之战,赤壁之战的过程无论是三国演义还是三国志都是十分精彩的。
总的来说,建业以弱胜强,周瑜以五万水师击败了曹操的二十万大军。在战争的前期,东吴内部各个政治势力主张投降的占了多数,所以才有孙权拔剑击案的故事,才有诸葛亮舌战群儒的故事。可以说,面对曹操南下,东吴整体士族都是主张投降的。
这样的故事在东晋面对北方前秦苻坚的百万大军时,也是如此。结果,都是来自北方的士族力排众议,以寡击众,最后取得了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胜利。并非说北方士族好战,而是这个时候,建业以及周边作为最先开发的地区,作为文明中心,在政治经济实力上,对于其它地区有压制能力。
随着东吴政权安定下来,解除了外来危险,南方地区进行经济方面的建设,各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出现巨大的波动,加上水网密布,交通不便,建业作为文明中心无法把各地的经济力量调集起来,也就无法平衡各地的政治力量。
为此,孙权以及东吴的后几任君主基本上一直在与南方各地区的政治势力,与南方的那些土著士族作政治斗争,弹压他们以维持东吴政权的巩固。刘备、曹操死后,作为三国时期最年轻且最为长寿的开国君主,孙权的战略眼光不可能平庸,只是被内部的政治斗争耗尽了心力而已。所以,几十年对蜀国,对魏国没有任何作为,也不足为奇。所以,孙权和后几任君主越来越残暴地杀戮反对的南方士族也不足为奇。
其次,再对比软实力。无论是东吴,还是蜀国,越是往后,就越是缺乏可用的人才。毕竟经济文化发达的地区,才能催生顶尖的人才。相比东吴和蜀国,魏国以及西晋一直是人才济济。经过东汉末年的诸侯混战,作为主战场的北方人口锐减,所以东吴以及蜀国才有立国的基础。和北方拼时间,拼内政,拼发展,这是不现实的,经济发展速度,人口增长的速度,不可能比北方更快。诸葛亮明白这个道理,孙权应该也是明白的。说到底,被内部的土著士族牵制了大多精力而已,内部土著士族根本就不想他们北伐成功,回到北方。即便成功了,建业或者成都也不可能成为统一王朝的都城,这才是本土士族不支持的根源所在。
最后,再对比地理优势。为了取得荆州,孙权不惜破坏与蜀国结盟的关系,还派出陆逊与刘备硬打了一仗。荆州,或者说襄阳以及江夏对东吴的战略意义,孙权不可能不清楚。只是,后来孙权一直都没有夺取这两个地区,反而丢了建业的桥头堡广陵,也就是现在的扬州。襄阳、江夏、广陵在地理位置上,不利于大规模兵团作战,不利于骑兵纵横,东吴要夺取这三个地区并没有兵种上的劣势。然而,这三个城池一直在曹魏以及西晋手里,东吴始终处于被动挨打的局面,被北方灭亡也是时间的问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