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东吴,西晋,蜀汉坐拥20万常备军队,还有长江天险,为何东吴仅4个月就亡国了?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留给东吴的正确选项不多!
主将不知兵,精锐被歼,东吴丧胆
张悌在战役中的表现,暴露出他不知兵。
吴军出发后不久,遇到了王浑军的先锋张乔。吴军二话不说,上去围攻。此时,张乔请降,但却闭营不出!
哪有这样投降的?可是,张悌却接受了这个“投降”,留着张乔不理,继续北进。
到了板桥,吴军遇到王浑军主力,两军对阵,吴军败了!
吴军败不出意外,但败的过程,很说明问题!
此战中,吴军率先发起了进攻,丹阳精锐骁勇善战,奋力前冲,晋军列阵不动,拼死抵抗。吴军连续冲击三次不能取胜,两位将领被杀,士气受挫。晋军趁机发起反攻,吴军败退!
此时,原先“投降”的张乔马上在后方攻击吴军。吴军大败,张悌战死,精锐尽失!
此战的过程,说明了两个问题:
1、吴军正面作战中的特点已被摸透。
早在羊祜给晋武帝的信件中,就反复强调:吴军善战,但不能持久。
此战中,晋军先守后攻,先消耗吴军锐气,再一举反攻,正是在摸清吴军特点的情况下展开的。
2、吴军无良将。
吴军进攻不利而退,尚属正常。但退却组织很成问题。张乔兵力不多,发难时,如吴军中有张辽、吕蒙这样的将领,即使蒙受较大损失,不至全军覆没!
势如破竹
张悌的精锐覆灭后,晋军正式进入了势如破竹的阶段!
要说兵力,吴军有一战之力!但人心已散了!
孙皓先派游击将军张象率领万余水军前去迎战晋军水师。
结果:不战而降。
孙皓又派陶组织两万水军前去迎战。
结果:开战前吴军水师全部逃散!
大势已去,孙皓只得递降书。
吴亡!
回顾整个过程,我们会发现,仅就实力而言,吴并非山穷水尽,毫无办法。
孙皓虽暴虐无道、失去人心,但在战争初期,吴军在几个重要据点的防御依然让晋军难以直接击破!如果晋军组织不当,“等”不到吴军闻风丧胆的局面!
晋军之所以最后能一举拿下东吴,在于长期的筹划和严密的组织。
势如破竹,只是自然而然的结果!
遗憾的是,在灭吴后,晋朝统治者却失去了这般慎重与精心,醉心享乐和内斗,终将中华大地带入了一段漫长的混乱!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谢邀请。
三国的终结,历来令人唏嘘。曹魏政权得国与篡位禅让,最终也灭于禅位禅让。蜀汉得益州,刘璋投降换成刘禅投降。而东吴自孙权坐领江东,到孙皓坐失江东。
令人无语的是,蜀汉以区区一州之地,十万之兵,面对曹魏出动18万大军+后续11万接应部队,犹然鏖战了接近一年刘禅才投降。而刘禅投降之后,姜维还死里求生使出反间计,挑拨魏将邓艾钟会自相残杀,力图复国。虽然最终失败,然而何等壮烈。
相反,东吴坐拥三州之地,二十三万大军,却在二十万晋军的攻势面前,如滚汤浇雪,短短三四个月就一片降幡出石头。为何差异如此之大呢?
道理说复杂也不复杂。中国人打仗或者办大事,历来讲究个天时、地利、人和。咱们就从这三方面来论证,东吴比蜀汉的不利之处。
先说天时。
蜀汉灭亡是263年-264年的事情。那时候,天下三分,犹然成鼎足之势。虽然魏国最强,并且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其优势已经比三国初年要大。但整体来说,两弱对一强,看不出平衡有很快被打破的势头。曹魏内部,司马和曹氏之间的争斗愈演愈烈。就在三年前的260年,司马昭杀了曹髦;一年前的262年,姜维还起兵北伐,被邓艾打败。整体来说,三国之间胶着战斗的趋势延续着。包括司马昭调集十八万大军伐蜀,原本也只是打算夺取汉中,为自己加九锡创造政绩。
而晋军攻吴是在280年,那时候,蜀汉已经灭亡了16年,司马篡魏也已经15年。过去十多年中,都是东吴以东南一隅抵抗大半个天下的晋国,这种态势,与之前三足鼎立是完全不同的。所谓统一大势,到此已经难以抗拒。虽然晋朝大臣还是很多反对伐吴的,但之前羊怙在荆州苦心经营多年,临终又推荐杜预为帅,说明有识之士对此认识都很清楚。
天时的另一重特性在于法统,也就是政权的正当性。这里面,蜀汉自称继承了汉朝的社稷,本身是得到部分臣民认可的。或者说当初跟随刘备跑遍天下入川的就是汉朝最后的拥趸,一群理想主义者。所以在面对魏军时,不少人都战死了。相反,东吴立国不正,先是接受了曹魏的封号吴王,后来又和曹魏决裂,自己称帝。等于是以“曹魏藩属”的身份自立。这种法统问题在强势时没卵用,弱势时还是很影响臣民斗志的。
天时上,吴国完败。
再说地利。
所谓蜀有山川之险,吴有江水之固。当然从广泛意义上说,两者都不能作为完全屏蔽。但在劣势下的防御,蜀国终究还是有些优势。毕竟,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只需要占领险要的地形,足以令数倍优势兵力的魏军难以越过。历史上,刘备曾用此逼退过曹操,王平蒋琬曾用此打败过费祎。在263年魏军入侵时,汉中之所以丢失是因为蒋舒叛变投敌。而姜维用四五万军队,就在剑阁堵住了邓艾的十多万大军。诸葛瞻之所以输给邓艾,也是因为没有听黄崇的话,先占据险要之地,放魏军入了平原。
而东吴依仗的长江,相对而言,不是死的地形,而是活的流水。要守住长江不是光靠有少数兵力,而是需要优势的水军拦截岸上。过去,蜀汉是同盟时,吴军足以做到这一点。但在蜀汉灭亡后,东吴上游已经控制在敌人手中,而晋军则在益州大造战船,使得双方水军上已经持平。这时候,吴军的长江天险基本无用,魏军反而可以顺流而下,直驱千里。
地利,吴国没了。
最后是人和。
天时地利,都是宏观的客观条件。真正能不能守住,很大程度还是看军民斗志。
蜀汉政权,尽管被现在很多研究者扣了很多帽子,什么外来人和本地人的矛盾,什么穷兵黩武,什么逆历史潮流等等。但无可否认的是,诸葛亮时代内政治理相当不错。刘阿斗本人才能或许不出众,情商却很高,知道怎样控制朝廷内部斗争。蜀汉的内争很少杀人流血,整个40多年中比东吴和曹魏都要安定得多。这样少了折腾,人心自然也相对凝聚。看看刘禅投降的消息传到姜维军中,“将士咸怒,拔刀斫石”,这就是一个明证。
相对来说,东吴的朝廷氛围本身就是很怪异的。孙权在世的时候,年迈昏庸,活埋张昭,逼死陆抗,两个儿子各自打板子,已经是闹得很不像话。孙权时候,权臣轮番专政,朝廷血流百里,皇帝都被废黜,真是沸反盈天。而孙皓继位后,残暴嚣张,滥杀无辜。这么一圈折腾下来,东吴的军民根本都不想抵抗了。于是晋军到处,束手投降。二十万大军土崩瓦解,国为之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