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儒家的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什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儒家,孔子,朱元璋儒家的理念从根本上来说是什么?它的具体表现形式是怎样的?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以神为依,阴皈依阳,鬼皈依神,叫天人合一即圣贤,这即是儒家思想,是破迷开悟,开发潜能,回归本心,本性,本我的一个过成,即超凡入圣。這即是入圣之道。
儒家思想非是治世、治国之道,只是成圣成贤之学。儒家思想认为,世界之上无好事,原因在于无好人,所以儒家思想以修身正心为要,思无邪,行必端,只有做好了人,才能有好事。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万不可本末倒置。可惜现在人们,不知圣贤教育之真意,外求做事,不知反观内照,修身正心先做好人,所以不怕无好事,就怕没好人。
中毉大夫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儒家的理念?儒家的理念就是把活人变成木头人,你不许动,你怎样动都是不合于礼的,而你要时时刻刻合于礼,时时刻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是否合于礼,于是,你最后就变成木头人了,什么自然探索,什么奇思妙想,哪有那个功夫,约束自己还来不及呢,何况那都是奇技淫巧!于是,最后就都变成了老实人,于是最后就都变成了麻木的人,于是最后就任人宰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国为什么能建成这么大的国家?中华民族为什么能同时拥有这么多人口,这么多个民族,这么多种宗教信仰共处一处却仍能保持这么和谐稳定?也许你会说那是中国共产党的功劳,话确实不错,但放眼世界,为什么马克思思想至今只能在中国成功发展,这么好的思想,世界上这么多国家和民族为什么就不能让它普遍开花结果,甚至连芽都发不成?中国和别的国家民族有什么不一样?毫无疑问,因为它有独特的以儒家为代表的中华文化!尽管在历史的长河中儒家思想被抹上了厚重的污垢,但它赋予我们民族向天学自强不息,向地学厚德载物的精神从没有断绝过,至今仍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最大动力!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巫儒的理念,就是人类幼年的梦想和幻觉。
″想起小时候,样样都幸福。\"一一不过,这只是成年人的错觉,其实人的幼年一点也不幸福,否则,大多数小孩子就不用天天哭了。
当然,幼年会有多彩的梦幻,这些梦幻尤如仙境一般美轮美奂。但梦中不仅仅是阳光灿烂,而且有地狱般的阴暗。
自己的自立,自理,自卫能力十分有限,内心充满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处处受成年人的各种规矩的束缚,毫无自由可言。尤其是梦境和现实不分,经常受到梦幻中妖魔的日常骚扰,而且怎么反抗也不能挣脱它们的控制,无力,无助,无耐…只有靠拚命哭啼来表达自己的意志。
你仔细观察睡熟的幼儿,是不是经常打寒战(激灵)?那就走是梦中恐惧的表现。
不知还有没有早智幼儿?反正这就是我幼时的记忆!
宇宙的基本规律之一就是宏微对称。根据这一原则,人类社会的幼年,和自然人个体的幼年基本一致。
巫儒执念,就是人类社会从原始社会向奴隶制社会过渡时期的观念,大概相当于人从幼儿到童年过渡时期的感念。
由于人类进化不同步,在早期的原始部落中,确实出现了一些早熟的先觉者,这些先觉者起到了社会保姆的作用。
正常情况下,老奶奶保姆管理孩子的方式就是给孩子立规矩,并用三个手段:哄,吓,打一一来推行自己的规矩。
特别指出的是,在血亲氐族社会,对成员的处罚多是恐吓,很少用打的方式。
用哄吓打的方式给幼年人类确立行为规范,立规矩,就是人类最早的法:自然法和习惯法。
人类早期的自然法和习惯法,就是巫儒们的″礼\"。
这就是说,巫儒们是用\"礼\"的方式,来表述自己感官世界的,这个世界只有经验,没有也不可能产生理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哲学中有个词叫做“扬弃”,我们对传统文化的接受也有一个与时俱进的的过程,这其中也就包含了一个扬弃的过程,我们学习儒家的文化,主要是是学习其入世的为民为国的精神,核心就是仁爱的精神,以天下苍生之福祉为本,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以造福人类为己任,是一种超越自我的大爱,而不是死搬硬套用一些不符时宜的框框套套来束缚人们的思想和行为。我所理解的儒家精神就是:以仁爱(苍生之福祉)为本,中庸(在现实的条件下争取最接近正确的最优效果,欠与过均不好,恰如其分为最好)为目标,为达到此目的,就必须“格物致知(追求真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并在实践中修正认知,空谈误国)、至良知(把为造福苍生的信念和对真理的认知化为内心自觉的行为)。”寻续渐近,从人的修行做起,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作为行为准则,时刻提高自身修为。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在格物致知感悟事物的发展规律(天道)中顺天而治,达成天人悦服,聚天下之人力物力,造福于苍生。这就是我对中华文化中的儒家文化领悟的精神。请不要去把书翻破,死抠些酸文腐句,来怼我。我想说的是我们学习的是文化,不同的时代的背景是不尽相同的,人们的认识是会受到时代的局限,后人要继承先人的智慧和精神,也要舍去一些不合时宜的东西,这样才有舍有得,也才能真正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而不是抠着一点错误就否定整体,一叶障目,不认识到这一点,就会陷于文字游戏之中,不能真正汲取前人的精髓。要把传统文化的精髓结合当代特色,做到古为今用,活学活用,让传统文化在我们的手中焕发出时代的活力,这才是真正地传承我们优秀的中华文化。而有人为了达到某些目的,对儒家精神不作深入研究,甚至故意歪曲儒家精神,相当是把数千年以前的行为规范,套于当今,你想要的是古为今用还是食古不化?继前人之精神,弃其糟粕,扬其精髓,方为与时俱进。若把后人之谬误归结于前人,你真的格物致知了吗?愧乎?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