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孔子,大过,易经子曰“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请问孔子曾有何“大过”?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明明白白,孔子就是五十学易!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提问很有趣,问孔子曾有过什么大过。说实话,我也不知孔子有过什么大过。不管探究不探究孔子曾有过什么大过,都有必要把原文疏通一下。
提问中这段话出自《论语·述而》: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我是这样解释这段话的:
孔子说:“再给我几年时间,五十岁来学习《易》,便可以不犯大错误了。”
《史记》引这段话时有改动,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
本章是《论语》中有争议的一章。围绕争议的问题,我还得多说一些。
加,我释为“增加”,《四书集注》把加当作“假”来解释,我于把它释作“给”。
五十以学《易》,五十岁再学习《易》。以,连词,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来”。
关于“五十”,前人多认为是一个整数,即“五十”(50)。“五十”《论语》中还有两例,都是指“五十岁”——“四十、五十而无闻焉”(《子罕》第23章),“五十而知天命”(《为政》第4章)。
《四书集注》说:“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四书集注》之说是不确切的。应该注意“可以无大过矣”这句话,七十岁才想“无大过”是不是晚了些?孔子这话应该是在五十岁之前说的。据此看,《史记》说孔子“晚而喜易”也是不确切的。而且从孔子向弟子传授《易》的事来看,孔子不可能七十岁时才专门研究《易》,如果七十岁才专门研究《易》,那他的易学弟子还怎么带啊! 就用司马迁的《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来考证孔子“晚而喜易”:《史记·仲尼弟子列传》说商瞿“少孔子二十九岁”,与《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所说的冉求年龄一样。孔子晚年六十八岁以后,这商瞿已经超过三十九岁了,才师从孔子,年龄有些大了。而且《史记·仲尼弟子列传》在介绍弟子“有若”时,曾有这样的文字:“商瞿年长无子,其母为取室。孔子使之齐,瞿母请之。孔子曰:‘无忧,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这是孔子的弟子们列举的孔子中年时的事例。按理说,孔子有资格派弟子出使,正是他为官之时,此时的商瞿的年龄当在二十六七岁左右。而且“瞿年四十后当有五丈夫子”“已而果然”这个过程没个至少十年八年是不可能的。孔子活到七十三岁就去世了。据此,可以说商瞿跟孔子学《易》在孔子五十岁之前;孔子也曾泛泛地向弟子们授《易》。孔子晚年尤“喜《易》”是可能的。
还是回到实质问题上来。孔子说自己“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并不等于孔子有过大过。孔子是个很自律的人,尽管并无大过,还是时刻提醒自己,一方面学《易》,以此指导实践,避免犯大过,一方面用《四书集注》说法,“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善读「论语」7.17:学易方可无大过,有智始能成仁德
「述而篇第七」17
【原文】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译文】
孔子说:“若给我几年时间,从五十岁开始学《易》,就可以无大过了。”
【注释】
“加”,增加。这里是“给予”的意思。
“易”,此处应指《周易》的《经》部。《周易》包括《经》和《传》两个部分。《经》相传为周文王姬昌所作,主要是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卦和爻各有卦辞、爻辞作为说明;《传》相传为孔子所作,包含卦辞和爻辞的解释共十篇,统称《十翼》。现在通常认为《传》是战国时期解说《易经》的论文集,虽非出自孔子一人之手,但却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孔子的思想。
【评析】
《周易》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凝结了古圣先贤的深厚智慧,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周易》是中华文明的源头,无论是儒家、道家、医家、兵家还是阴阳家,都和《易》有着密切的联系。药王孙思邈说:“不知易,不可以为医”;著名书法家、文学家、政治家虞世南说:“不读易,不可为将相”;国学大师熊十力说:“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一言以蔽之:大易可医国、医人、医病。
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易经不仅被东方的儒家文化圈所推崇,也被西方的哲学巨匠们所赞誉。19世纪下半叶的明治维新时期,日本政府就规定,不懂易经者,不得入阁;德国哲学巨匠黑格尔说:“《易经》代表了中国人的智慧,我一生中最大的遗憾就是没有完全学透中国的《易经》”;世界心理学大师荣格说:“谈到人类世界惟一的智慧宝典,首推中国的《易经》。在科学方面,我们所得出的定律常常是短命的,或被后来的事实所推翻,惟独中国的《易经》亘古常新,相距六千年之久,依然具有价值,而与最新的原子物理学颇多相同的地方。”
《史记·孔子世家》说:“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司马迁将孔子喜《易》的事件编在公元前484年孔子周游列国回到鲁国之后,也就是在孔子六十八岁之后。帛书《易传》也说:“夫子老而好《易》,居则在席,行则在橐”。这两则材料都说明孔子到了晚年才开始喜欢《周易》。
子曰:“未知,焉得仁”。在儒家仁德的养成中,智慧必不可少。而《易》正是一本凝结着古圣先贤深厚智慧的书。因此,当孔子晚年学易之后,一生的学识积累终于彻底融会贯通,仁德大成。故有“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自评。
此时孔子再度回首往事,过往的得失便一览无遗。因此,“可以无大过矣”应当并非是自谦那么简单,而很可能是孔子在回首往事后的反省所得,应当确有所指。至于为什么要把“五十”作为“学易”的关键时间节点,那就要从孔子的个人经历中去寻找答案了。
上一篇:生槟榔怎么吃才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