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王安石改革?
王安石,神宗,北宋如何评价王安石改革?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北宋中叶,与契丹人的盟约早已达成,虽然两国经常有摩擦,但是大规模战事比较少,一方面辽国也在不断汉化,约为兄弟,辽有南下之意,宋有收复幽云之心,大家半斤八两,谁也干不了谁,小仗不断大战没有。但是这时候西北的党项人不安分了,李元昊建立西夏,看看这名字,就没安好心,你咋不叫华夏了,宋朝开始了在西北的长期用兵,刚开始也是连吃败仗,被迫赔款。到范仲淹在陕西出任宣抚使的时候,总结了失败的教训,认为不是对手太强大,是我们自己太傻逼,制度问题太大,范仲淹就向当时的老板宋仁宗提出了改革意见,老板很欣赏,把范同学调回来,准备大干一场,结果朝中保守势力群起反对,这时候,宋仁宗就发扬了明君的精神,和稀泥,老好人,两边不得罪,告诉老范,时机不成熟,再等等吧,我给你安排了好地方,先潜伏一段时间,外放了范仲淹,虽然说改革没成功,但是部分措施确实执行下去了,比如军制的部分改革,这就为王安石变法保留了火种!
王安石变法之所以能开始,得益于仁宗之后的,年轻的皇帝神宗,年轻气盛,一上来就年年背负数亿的战争赔款,谁还没点火气,就要大干一场,就出现了王安石变法,重点就是解决两个问题:没钱和打不过人两个问题,那么变法解决了吗?可以说在这方面,成效很不错,变法期间,宋朝财政收入大幅增长,变法的十五年间,国库积蓄了可供朝廷二十年的财政支出,可以可劲赔款了,这在古代是很不多见的!史书记载,说变法增加了人民的负担,这个人民可不是什么好人民,都是大地主和掌握着话语权的豪族,从舆论领袖苏东坡的态度可以看出,变法让社会繁荣起来了,因为苏轼初期反对变法,被贬到基层转了一圈,品出来变法的好处,转而支持变法了!
那打架呢?可以这么说,没有这次变法,宋朝在金军第一次南下的时候就凉凉了,东京的三十万守军,被金军几千人砍瓜切菜打的溃散,开封成了光杆了。那为什么能击退第一次金兵南下,就是因为这次变法收益最大的西军,就是陕西前线更西夏作战的军队,北宋最后精锐,西军的主力早已经在幽云之战被辽军歼灭了,就是靠着这些残兵和留守西军,拧拧的把开封守住了。同样西军更是为南宋立国立下汗马功劳,没有西军的视死如归的顽强抵抗,南宋早就被金军从北和从西两个方面包了饺子了。西军的战斗力还体现在,就是在政治极度黑暗的徽宗朝,还能够取得河湟大捷,步步紧逼西夏的战略态势,由此可见西军的战斗力,这是变法为宋朝留下的硕果,因为变法主张将驻军分成单位,配备将军和副将,专门负责军队训练,提高军队作战能力,这一举措成为有名的种家军、吴家军和后来的岳家军形成的重要制度!
所以,对于王安石变法,必须要给予正面的评价!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被誉为中国11世纪的改革家……
王安石改革,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大官僚,大地主利益,使农民负担稍有减轻。同时,对于北宋封建王朝财政状况也有了一定改善。
但是部分官吏执行不力,用人不当,间有扰民行为。
最终,王安石改革遭受司马光,文彦博等守旧官僚反对。1076年王安石被迫辞职。1085年神宗死,新法被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改革的出发点是好的,前后经历了58年,后来的10几年,用人不当,监管不力,也是改革失败的导火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王安石变法很多人都耳熟能详,相信很多人和我在学习历史时都有一个疑惑,王安石变法这么好,为什么还有很多人反对?!简直不可理喻,今天回答这个问题,我也搜了一些资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看古人对此次变法的评价:
在他的变法中,最为人所知的就是“青苗法”了。农民可以在春耕时向官府贷款,然后秋收时归还本利,利息很低。这一项政策从理论上讲很不错,有些类似于现代的农业银行,可以让农民不再去靠放高利贷的富户们,而是依靠朝廷,与朝廷共同分享利益。王安石在他管辖的地方时,就试行过“青苗法”,效果很好,所以信心十足。即使在现代,很多人也十分佩服王安石的构想,它已经十分符合现代经济学理论,比起同时代的人,他的确很有远见。
其实,“青苗法”也并非是王安石首创。唐朝后期就小范围地实行过朝廷放贷增收的方法,只是像王安石这样全国大范围地推广,还是史无前例的。
但是,王安石理论上完美的新法在全国实行下来却引得怨声载道,弄得农民家破人亡。因为新法在推行的过程中,有很多问题是王安石无法控制住的。
一是官吏层层加息。新法虽然规定只收二分息,但是贪官污吏却借此大肆敛财,到了地方就成了六七分,或者缩短还款周期。二是强迫贷款。各地方官府为了完成贷款目标,强迫农民在不需要借贷时借贷,这就成了变相地增加税收。三是强行索债。遇到自然灾害时,农民颗粒无收,无力还贷,官府强行索债,还不上钱的农民只有逃亡。
王安石在变法中,我行我素,他必须要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在变法中犯了很大的错误。他不允许下属有任何松懈,他还以贷款成绩来评定官员的好坏及职位的提升,于是,每一个官员都不得不铆足劲儿地让农民贷款。变法于是演变成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官吏借贷竞赛。
司马光,他与王安石共事多年,多次劝王安石调整自己的治国策略。司马光将“青苗法”的弊病看得很透彻,他一语道中,民间的富户们放高利贷,都会被百姓所唾骂,何况是官府呢?虽然官府的利息低,但这不就是五十步和百步的区别吗?
上一篇:当一个人失去了群居的能力,是否是一种病态?当今社会这种人多吗?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