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可以说长平之战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围歼战,双方投入兵力超过了100万。此次战争也是秦国崛起中最重要的一站,意义不亚于任何一场灭国战,长平之战后,对方六国再也没有与秦抗衡的实力,被消灭也只是时间问题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冒险突进被包围至使军队施展不开,粮断人更弱。廉颇依地势用功来守是最便宜合算的打法。必须敌长驱远道处不利。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国输掉长平之战,一方面是由于在综合国力上,秦国占有相对的优势,而另一方面则是双方在用人和战略运用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以当时各国发展情况而言,秦国商鞅变法,赵国也经过了胡服骑射的改革,两国国力基本相当,所以排除了基本实力的差距。战争双方对峙开始的时候,也都是战国四大名将,所以指挥官水平也在统一级别。
那么在这种封建兼并战争中就排除了国力因素的影响,最后就剩下了统治阶层对于战争过程的失败干预。秦王比较明智的一点就在于,放手让更了解战争情况的第一线将领,也就是杀神白起完全决策。赵王却做出了不理智决策,短视的撤换了领军将领。这是战争失败的最主要原因。
封建战争中,很多失败的案例都不在于领军将领,都是来自于君主或者统治阶层的掣肘,比如岳飞北伐、长平之战甚至是近代很多军阀混战都是如此。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长平之战很复杂。先是赵王不知形势,不知彼知己,其次不知人,不会用人。赵王太年青,沒政治经验,又夹裹年青气盛,不听劝谏,导致在战略上出手就巳输了。同时,赵括知书不知兵,也是年青气盛,冒然进攻,导致大败。在情报上输了,敌换主将都不知道。其实赵兵是能战的,但虎狼之师遇个牛羊之帅,不输才怪。在大战略上讲,秦可输但赵不能输,所以要小心再小心,因战场离赵近,赵采取拖,磨战术,再争取韩魏楚齐支持,拖的时间越长,对赵越有利。但赵采取了完全相反的寻死战略。在赵括掌兵权时,败局就己定了,只不过残烈程度高下而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1、赵国君主的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还有没有自知之明。
理由是:①赵国只有能硬抗秦国的军事力量,却还没有对抗秦国的国力。
②赵国眼馋上党夺得上党可以保赵国邯郸安危也能随时兵临函谷关,却不知道秦国对韩上党的眼馋不亚于赵国对韩上党的渴望。
③秦赵对峙,赵王既希望与秦握手言和,有希望在支持不住秦国全线压进时列国相助,不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决心不够坚定。
2、廉颇之无能选地之败。
廉颇接手上党,于长平与秦对峙,此不可为名将。赵国自武灵王始,长于与异族对抗,善于骑射 赵奢败秦其一在于狭路相逢勇者胜,其二在于所属将士皆是赵国百战之士精锐部队,其三便是骑兵冲击。
廉颇善守,然而也杜绝了赵国迂回纵深的地理位置,选择了地势险要的长平,但也失去了赵国骑兵所擅长的,导致结果是骑兵当步兵用,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3、赵括的纸上谈兵。
赵括知晓赵国不能守,守不得,是故以攻代守,想以进攻迫使秦军退却重找主战场,却忘了但凡大战役,必经深思熟虑,当以稳妥缓缓图之。结果在长平被围,不识地利。
4、赵胜无能,赵胜有才华,有眼光,却无统兵之才。赵胜举荐赵奢李牧皆为赵之长城,若赵括不败,则赵胜当属战国四君子之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明显长平之战爆发的最直接的原因是,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选择投降赵国,使得秦国打赢了战胜却没能享受胜利果实,实在窝火。
深入探究长平之战爆发根源,我们就需要先看看秦国为什么进攻上党。大家可以看看战国时期地图哈,上党原本是韩国的一个郡,可就是这个郡战略位置极其重要,起着韩国抗秦的重要屏障,秦国很早就把上党看做大举进军“山东”的钉子,要想东进中原非拔掉不可的那种。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