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高手遇到了大师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先不说长平之战、外行论的是战略,内行论的是后勤保障,长平对秦是一块飞地,从赵接纳这块土地、就注定了失败的命运!长平内无粮草全靠赵国走境内调运供应廉颇的二十万赵军以是吃力、才有了临阵换将的结果!赵国为什么有如此的信心呢?一是胡服骑射使的赵国军力大盛、又在马服子的带领之下大胜秦军,使得各诸侯侧目、有一个虎狼秦国,现在又出现了一个赵国!而韩国丢下一块飞地让秦赵两国争锋,各国诸侯都想坐收渔翁之利!
赵国被推上风口浪尖之上!赵国当时的精英皆老,而且不受重用、但是霸气十足、认为收下上党郡、秦国会退让、这是对大局估计不足之一!赵国各大王公大臣没有一个想到战局会成胶着状、也没有想过双方的软实力(粮草)、更是异想天开的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之首的人屠不会参战!料敌如此的朝庭怎会不败!
再说廉颇的战略的布局所然合理,但是它的终极目标是对峙让对手乱再大举扩张、歼灭秦国,和秦国的策略一样都在等待对方先乱乘势相攻、此时两国就不是打的兵马,而是粮草和后勤保障!就显露出两国的软实力,秦国有关中和四川两大粮仓!而赵国确是杯水车薪、难以后续!此时的各路诸侯都希望两国两败具伤、而在秦国的威胁利诱下不敢借粮与赵国、赵国当时这有两策,一增兵上党一举击败王龁!二是乞和退出上党!而赵国选择了增兵举全国之力一战!如果选择廉颇和李牧、而弃用赵括或可一战,用廉颇的持重和李牧的剑走偏锋、置少不会全军负灭!
而赵国选择了一个没有领兵经验的赵括,无非是挟父之名让三军振奋!全不顾对手里有人屠之称的白起!
赵括之战中的表现是狂傲,软弱、最后的盲目发起自杀式冲锋、狂傲表现是开战时秦军的诱敌之退,不顾一切的落入白起的包围中,软弱、被五千人的精锐部队分割后、向是被吓破了胆的懦夫,没有组织出成功的绞杀五千人方法而是盲目的突围、虽然重创了敌军的部队人数,(可以显现出赵兵的单兵素质之强捍)但不能解决被分割的结局,再断粮后只知道等待救援、而不是自救!最后在绝望之中又发起自杀式冲锋、不顾大军的死活!
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是朝庭对国力、大局和用人的失败、换上仼何一个人都无法再长平之战中捞到便宜!我不知说的对不对请大家指正!谢谢!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是征途,之前专门研究过长平之战,且用了5000余字写了篇关于赵括的文章。
长平之战,赵括的失败,不是一个人的失败,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
第一,军队统帅。白起VS赵括。白起,一代战神,一生征战70余场战争,无一败绩。赵括,一颗冉冉升起的将星,熟读兵书,奈何出道的第一场大仗就是与战神对决,虽败犹荣。
为何说虽败犹荣呢?其一,在赵军被包围多日,被迫挖野菜充饥时,其麾下40余精兵没有出现大规模哗变或投敌,足以证明他的统帅震场能力是值得肯定的。其二,据战后统计,赵军也给予了秦军伤亡半数以上的代价,这也印证了赵括的军事指挥水平还是不错的。我们不能只看最后的结局,套用成王败寇的模式全面否定他,还是得给予他应有的尊重!
第二,单兵素质。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重赏军功,凡是杀敌建功者,皆可授予爵位和田宅,这让老百姓普遍意识到只有拿起武器,奔赴战场,砍敌头颅,就可以回来领功,这样自己就可以完成完美逆袭,由一个穷屌丝瞬间变成高富帅,而这条道路也是普通百姓,最直接也最简单有效的翻身之路,秦国百姓对战争渴望的程度,超越了同时代。此时的秦国俨然就是一个战争机器,百姓因战争而生,又因战争而荣,秦国士兵打起仗来,都是些不要命的主。经此种种,秦国的战斗力极具提升。反观赵国,虽经过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军力大增以外,军队士气并不如秦国那般雄壮。
第三,国君能力和战争意志。秦国的国君秦昭襄王,罢免魏冉,启用范睢和白起,说明其具有非凡的手腕和慧眼识珠的能力。在长平之战中,秦昭襄王更是,动员河西地区15岁以上的百姓支援前线,足以说明他对这场战争的重视程度。赵王的个人能力不及秦王,且在战争中始终没有坚决抵抗到底的决心,期间,竟然派人去议和,本来还有可能再次组织合纵,共同抗秦,议和的消息一出,给东方诸国一个两国已和好的信号,东方诸国也就不再积极共同伐秦了。这样一来,赵国就彻底失去了外援,本来就很被动的战场态势,就更加被动了。
第四,国力。秦国经过商鞅变法,极其重视农业的发展,民以食为天,有了充足的粮食,才可以支撑一场庞大的战争。秦国的商鞅变法中规定,凡是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为了逃避沉重的徭役,只能拼命的种粮食,这样一来,秦国的军粮得到充足的供应。赵国方面呢,在战争期间,士兵竟然还担负着收割粮食的任务,足可见赵括粮草的匮乏。
战争史上有句话:在行谈战略,内行谈后勤。尤其是在两方势均力敌,陷入消耗战中,国力的大小就会直接决定战争的胜负了。从这点看,秦国国力完胜赵国。
第五,国际环境。秦国在东方诸国的形象不是很好,赵国也好不到哪里去。在战争期间,东方诸国并没有在恰当的时刻,组织大规模合纵来共同打击秦国,相反,大多数国家就是怀着看热闹的心态观战的。
岁月流逝,千年已去,再回首这场大战,突然发现,赵括并不仅仅是纸上谈兵之流。只不过是我们已经熟悉了这个说法而已。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