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韩国在之前伊阙之战中已经被秦国打废了,当然抵不住秦国的进攻,没多久就顶不住了,割地吧,把你秦国想要的上党给你好了。
可是上党郡守冯亭和上党百姓不乐意啊,投降了赵国,赵国这下高兴了。这可是上党啊,这么好的肉肉不白吃不就可惜了么,所以就欣然接受。
这个看下整个战国的格局,秦国近几十年发动数次战争已经把韩、魏、楚基本上打废了,山东六国燕的实力本就弱小不足畏惧,就剩下赵和齐了。秦一直奉行的是远交近攻策略,跟齐关系很铁不用担心齐来个“围秦救赵”。所以秦现在就要收拾赵了,这次倒好,你赵先挑起的事端,正没有理由收拾你呢,那么来吧,开战吧。
长平之战的根据原因就是秦国要统一六国,这个时候的赵国成了秦国统一六国的最大障碍,即使赵不接收上党,秦同样也会找理由迟早发动对赵的战争,时间问题。长平之战实为历史之必然。
再来说说,赵国为什么一败涂地?有人总是想把赵国长平之败归因于“纸上谈兵”的赵括和弃用廉颇老将军的赵孝成王。
我绝对不是为他们辩解什么,他们肯定负有重要责任,作为三军之帅、一国国君,这么大的失败肯定需要承担不可饶恕的责任。但我们作为事后诸葛,需要深层次的分析问题。战争从来拼的综合实力,兵强、粮足。再进一步说,长平之战不是秦军和赵军之间的比拼,而是秦国国力和赵国国力的比拼,双方都为此次战争堵上了全部家底和国家未来。赢了独霸战国,输了退出历史舞台。
再说,都是大家熟知的,秦从商鞅变法以来,国力日益强大,已经远超赵国,秦国此前有占领了蜀国,这可是粮仓啊。即使在赵国的边境上,我供养比你多二十万的军队,我也比你能供得起,整个大秦的粮食源源不断运往长平。
赵国虽说在山东六国中算比较厉害的,但是长期供养四十万人吃饭,心有余而力不足啊。双方就这样在长平这个地方耗了两年六个月,一方在长平城外,一方在长平城内。
最终耗不下去的不出意外的是赵国,大家熟知的场面出现了,赵王听信谗言,把廉颇老将军撤下换上“纸上谈兵”的赵括。赵括轻敌冒进中计,四十万大军被围。最终战败小白果然败给了战神白起,四十余万赵军被坑杀。
赵国一败涂地的最根本的原因是国力远远不低秦国,长平之败乃必然的结果。
想要了解更多长平之战的信息,点击我的主页详看《战国决定归属的最后一战——长平之战》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对于长平之战,我们不能以后世的眼光评价这场战争中人物的是是非非,我们应该现在当时的情况下以客观的态度进行思考。
决定战争胜利的因素有很多,但是最重要的因素是,经济,外交,心理,军事,往往在战争爆发之前就已决定了战争的胜利。①
长平之战,赵国的外交策略处于孤立无援境地,韩魏楚齐作壁上观,燕又随后趁机偷袭,后期赵国完全借不到粮食。经济即将崩盘,外交的失败以及军事上长期处于对峙局面,这对于任何一个君主的心里压力都是巨大的考验。对于这次战争,秦国输得起,大不了放弃山东退守函谷关。但赵国输不起,赵国处于四战之地,虎视眈眈。长平距离邯郸很近,战争又是在赵国境内发生,燕国随后趁人之危正是示此举。所以,对于赵国而言,必须更换战略。
长平之战,起因在于韩国的上党郡,赵国君臣没有意识到在接受上党所面临的风险以及所防范措施,上党居高临下,俯视中原,战略价值突出。在第一阶段的秦国赵国对抗中,上党的价值没有完全的发挥出来。②
赵国是战国后期唯一一个可以与秦国相抗衡的国家,廉颇采取的战略守势,以逸待劳,坚守不出也是明智的,王翦击败项燕基本也是此举,但是与王箭不同,战争拼的就是国力。赵国的经济实力在三年之后的折磨后已经完全供应不了国家战争机器了,国家粮食供应维持不多,一旦粮食完全耗尽,军队势必败退,所以赵国也不得不在粮食耗尽之前趁着还有一丝的胜机更换战略,不得不与强大的敌人一战,启用赵括也是无奈之举。二战期间,日本袭击美国,也很大程度上出自于此。③
至于廉颇与赵括,他们都是军人,根本不需要考虑政治经济外交,但是赵孝成王不得不考虑,从纯粹的军事角度来看,赵括的主动出击也未尝不可,但是他的错误有以下几点,第一,没有完全的了解敌人的动向,包括白起已经在军中。第二,没有预备足够多的预备队,采取战术攻势方针没有应急预备④。第三,至于“纸上谈兵”之词语,不知道是不是真假,但是兵法奇妙就在迅速变化,完全的照搬不是明智的。
参考文献:
①《龙旗飘扬的舰队》
②《春秋战果那些事》
③《中国与东亚崛起》
④《战争论》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个人认为有以下三点:
1、赵国君主的反复无常和目光短浅,还有没有自知之明。
理由是:①赵国只有能硬抗秦国的军事力量,却还没有对抗秦国的国力。
②赵国眼馋上党夺得上党可以保赵国邯郸安危也能随时兵临函谷关,却不知道秦国对韩上党的眼馋不亚于赵国对韩上党的渴望。
③秦赵对峙,赵王既希望与秦握手言和,有希望在支持不住秦国全线压进时列国相助,不知道国与国之间的勾心斗角,决心不够坚定。
2、廉颇之无能选地之败。
廉颇接手上党,于长平与秦对峙,此不可为名将。赵国自武灵王始,长于与异族对抗,善于骑射 赵奢败秦其一在于狭路相逢勇者胜,其二在于所属将士皆是赵国百战之士精锐部队,其三便是骑兵冲击。
廉颇善守,然而也杜绝了赵国迂回纵深的地理位置,选择了地势险要的长平,但也失去了赵国骑兵所擅长的,导致结果是骑兵当步兵用,以己之短攻敌所长。
3、赵括的纸上谈兵。
赵括知晓赵国不能守,守不得,是故以攻代守,想以进攻迫使秦军退却重找主战场,却忘了但凡大战役,必经深思熟虑,当以稳妥缓缓图之。结果在长平被围,不识地利。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