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在《史记》里,司马迁曾多次描述长平之战,并一再提及赵军阵亡人数是40多万。例如在《秦本纪》中写道:“秦使武安君白起击,大破赵于长平,四十余万尽杀之。”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写道:“括军败,数十万之觽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由此可以断定,后世关于长平之战赵军阵亡40多万的说法主要来自《史记》。不过,如果将《史记》中有关长平之战经过的资料仔细加以分析,就会发现司马迁对该次战役的叙述存在一处较为明显的矛盾。在《白起王翦列传》中,司马迁曾对白起将赵军一切为二的战术有过这样一段叙述:“秦军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闲,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这意味着白起仅仅凭借3万军队就将规模庞大的40多万赵军拦腰截断,显然有悖于军事常理。因为根据《孙子兵法》“倍而分之”的说法,若想分割敌军,至少要有两倍于对方的兵力,也就是说白起派出的骑兵较之于赵军必须处于优势,故司马迁这段叙述实在经不起仔细推敲。
其次,从常理上推断,坑杀40多万赵军也是一件无法操作的工程。据《史记》记载,赵军是投降后被坑杀的。对此,我们不禁要问:赵军主动投降的目的肯定是为了活命,当降卒们知道自己要被活埋时,必定会奋起反抗,作殊死挣扎。虽然他们手无寸铁,但在冷兵器时代,毕竟没有机枪、毒气弹、炸药、焚尸炉等现代化杀人工具,面对40多万人的反抗,秦军当如何处理?白起曾回忆说“长平之战,赵卒降者数十万人,我诈而尽坑之”,那么,试问他究竟采用何种奇妙的诈术,能令这40多万活生生的赵国士卒乖乖服从而不反抗,坦然接受被活埋的现实?
行文至此,可能有人会问:古代作战存在“破贼文书,旧以一为十”(《三国志·魏书·国渊传》)的情况,并且当时秦国实行“上首功”制度(古代作战斩敌首者得记功,称首功,斩敌首越多,故战功越大。上首功,即崇尚战功。该制度首创于秦国商鞅变法时期,后流行于其他诸侯国),那身为胜利之师,秦军将领在向国君汇报战况时,会不会夸大战果以邀取奖赏?虚报战功,这在古代战争中的确十分常见,不过具体情况尚需具体分析。秦国在执行“上首功”制度时十分严格,有专门的一套程序来审核战功报告,如果谁上报的战功存在虚报成分,一经查出,则会受到极为残酷的惩罚,这在史书和出土文物中都有详细的记载。况且像长平之战这样的大规模战争,秦将若是真敢虚报军功,势必会受到秦王惩处。因此秦将上报的杀敌数目虽无从得知,但其夸大战果的可能性实在是微乎其微。
既然《史记》提供的赵军阵亡人数不足信,那么长平一战赵军究竟损失多少?由于时代遥远,史料匮乏,笔者很难给出一个确切的数字,不过其实际数字应远远低于45万。
明代著名诗人李攀龙在凭吊长平古迹时,曾作诗一首,其云:
世间怪事那有此,四十万人同日死。白骨高于太行雪,血腥并作丹流紫。
锐头竖子何足云,汝曹自死平原君。乌鸦饱宿鬼车痛,至今此地多愁云。
耕农往往夸遗迹,战镞千年土花碧。即今方朔浇岂散,总有巫咸招不得。
君不见,新安一夜秦人愁,二十万鬼声啾啾。郭开卖赵赵高出,秦玺也送东诸侯。
可见,李攀龙慧眼独具,对代代相传的赵军阵亡人数是有质疑的。历史就是这样,许多事实往往在众口铄金、浓妆艳抹之下变得面目全非,真伪难辨。众口一词实难板上钉钉,汗青史册并非不易之论,此为读史之难处,亦乃乐趣之所在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其实是替赵王背锅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当时秦军的战斗力不是赵国军队所能抗衡的,在绝对的战力面前所有的谋略都是没有用的,赵括太相信所谓书中战术,以硬碰硬而不是据险而守失败在所难免,可惜了赵国四十万降兵。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要相信纸上谈兵,如果真的只会纸上谈兵,作为一个君王,会把兵权交给他,还是在廉颇刚下来不久。衣冠禽兽最开始是褒义,你能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去问赵括与白起,因为时间太久,记录的太假没法相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因为赵国的高人都被赵王杀了,赵王经常中秦国和奸臣的计失去了两个名将。两次免廉颇的职,致使长平之战惨败和迫使廉颇逃亡他国。最后还中秦国的计杀了李牧导致赵国灭亡。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