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秦国,赵国,之战赵国的长平之战,失败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白起)佯败而走。张二奇兵以劫之。”赵军逐胜,追造秦壁。壁坚拒不得入,而秦奇兵二万五千人绝赵军后,又一军五千骑绝赵壁间,赵军分而为二,粮道绝。而秦出轻兵击之。赵战不利,因筑壁坚守,以待救至。秦王闻赵食道绝,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遮绝赵救及粮食。至九月,赵卒不得食四十六日,皆内阴相杀食。来攻秦垒,欲出。为四队,四五复之,不能出。其将军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
就这样,白起以“示弱”、“佯败”,骄益赵括,诱其离营;同时竭力避免与赵国大军发生主力决战。他引诱赵括出击后,立即用快速部队切断赵括与营垒的联系,“分断其军为二”,然后再集中兵力分头合围,全歼了赵军。
但此时,白起也暴露出他“杀神”的一面。战后,白起基于“秦卒死者过半”、担心“赵卒反复”,所以他面对赵军四十万降卒,做出了恐怖的暴行,“乃挟诈而尽坑杀之。遣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四十五万,赵人大震。”
其实,白起的奇谋可以用三个字概括:稳、准、狠。
“稳”:在长平之战前,白起对敌人多方深入地“计”、“度”、“料”、“衡”。《战国策》也说:”以起之材智,知己知彼而得算多”。因为白起善于战前“庙算”,所以未战时便已“稳超胜卷”。
“准”:长平之战前的公元前263年,白起攻占了南阳(今河南修武),又于次年攻占野王(今河南沁阳),封锁了韩国与上党的交通,使上党成为孤城。这为秦国攻取上党和赢得长平大战,做好了前期准备。秦赵长平大战时,韩、魏两国近在咫尺,却始终无法救援,关键就在于通往上党、长平的咽嗽要道——南阳和野王被秦军死死扼住。
“狠”:切断赵军粮道后,一直将其围困到人吃人的地步。然后抵御住了赵军的决死突围,最后更对数十万赵军俘虏举起了屠刀。
对于白起的军事艺术,后世是非常推崇的。唐懿宗曾下诏书勉励提倡武官必须“学起、翦(白起、王翦)之兵书”。宋代《崇文总目·兵家类》录有《白起神妙行兵法三卷》。由此可见后世对白起“战神”地位的肯定。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从国家实力,到国君个人,两国战前外交关系将领,军队都有很大的差距。赵国败是必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输就输在白起希望在那个战场上打,而赵括偏偏就在白起设定的战场打,如果是在赵国有设定的战场打的话,最少不至于被坑杀了四十万,如果能拼尽兵力的打的话,即使输了也会把秦国打成仅比赵国强的国家的。那样也会让秦国在七国里面无法生存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问题要从敌我两个方面分析。
首先,赵括的对手是强大的虎狼之师——秦军,秦国在商鞅变法后确立了以耕战为中心的治国理念,尤其是其军功晋升制度是以战场取敌首级数量为衡量标准,所以秦国士兵骁勇善战,无人能敌。而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对手正是战国四大名将之首的秦国杀神——白起,白起被称为“人屠”,一生带领秦军杀敌超过100万人,可谓是对手的噩梦,赵括遇到这样的对手,也算是天要亡他了。
其次,赵国的国力本就比不上秦国,更何况当时的赵国君主是年轻的赵孝成王,这位继位不久的新君和老辣的秦昭襄王比可不是一个段位的,这从长平之战的前后秦赵两国的对内对外政策就能看出来。秦国是步步紧逼,不给战国以喘息的机会,而赵国则是外援尽失、进退失据。最关键的是赵括的战略和临场指挥,“纸上谈兵”的赵括带着赵孝成王的速战意愿来到战场,在没有做好充分准备也没留够预备队的情况下就贸然出击,见小利而失大局,造成40多万赵军被白起分割包围,最后导致赵括被射杀,40万赵军被坑杀的结局。
所以,从敌我两方面分析,赵括在长平之战的失败结局是注定的。
如果对笔者的回答还满意,请右上角点击关注“大瀚闻史”,会有更多历史趣闻和独特观点为您呈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一是战争准备不足。赵国只想捡个便宜,然后跟秦国讨价还价。而秦国看作是生死之战来打。二是合纵失败,没有一个国家愿意支援赵国。三是经济实力赵国不如秦国,赵国已经断粮。四是临阵易帅,换了一个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