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为何夏朝不被世界史学界所承认?
夏朝,存在,遗址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为何夏朝不被世界史学界所承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王宁说法系误读了《吕氏春秋‧慎大》一文,原文为:
汤与伊尹盟,以示必灭夏。伊尹又复往视旷夏,听于末嬉。末嬉言曰:「今昔天子梦西方有日,东方有日,两日相与斗,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伊尹以告汤。商涸旱,汤犹发师,以信伊尹之盟,故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天子梦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是指夏桀所梦,时汤未伐桀,并非天子。此梦于汤不利,故妹喜通过伊尹转告汤,加之当时商国干旱,天时不利伐桀。种种困难,均是衬托出汤的出兵属正义之举,梦兆天时不能难之,并非汤听闻梦兆后认为自己属于「西方日胜」者。
依「自西捷西邑」,王宁将「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改句读为「令师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将国认为是夏桀都城,然「国西」殊为不辞,不宜如此连读。且《吕氏春秋‧慎大》此处乃是说明汤依着桀梦日的征兆,设法改变行军途径,明明要西进伐桀,却要命令军队先向东走,再西以进,借此应合桀的梦兆,使自己处于西方日胜的有利位置。若商汤真在夏之西,径言起师伐桀即可,又何必说「从东方出于国西以进」?
在卜辞中没有见到「夏」的称呼,这可能是一个由周人产生的名词。从上述材料可知战国至秦汉时的文献所称「西邑」即「夏」,合称则与「大邑商」词性相对,如胡厚宣所言,殷卜辞所谓「西邑」即「夏」。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邑字下:「西邑夏、天邑商、大邑周皆谓国。」「西邑」、「西邑夏」正是商、周邑制国家的概念转化而来的词汇。
「夏」为何与「西」有关,刘桓认为夏朝后期政治中心西移,西部地区被称为夏。《左传》中郑国大夫子西名夏、夏征舒之祖少西,字子夏,是夏有西义。又认为「西邑」必在今山西境内夏墟或故夏墟一带。不过胡厚宣说法的问题,与陈梦家相同,都是受到「邑」字所限,将「西邑」视为一个地名。但从上引辞例来看,很显然「西邑」是受祭的对象。
「于西邑」固然可以解读为「在西邑」,但从「 ㄓ于黄尹」共卜的状况来看,黄尹是受祭者,西邑不应该是地名,而也应该是受祭者。这点刘桓已有很好的说解,他认为卜辞中的「西邑」兼受ㄓ 、燎、告秋三种祭祀的待遇,又可以为害于人,可见其人格化,与卜辞中的「河」相近。其云:
笃信天命鬼神的殷代统治者,已经将西邑人格化了,他们相信此地能显神灵,与人祸福。这正表明西邑不比寻常,地位很特殊。
陈梦家《殷虚卜辞综述》曾经指出受到ㄓ祭与燎祭的神祇,包括王亥、河、岳、夨、凶(稷)、(弃)、,至于告秋的对象除西邑以外,尚包括(弃)、河、王亥、上甲。由此可知,西邑与祖先神、自然神的性质非常接近,应该不是地名人格化,而是指夏王朝的王室历代亡灵。
武丁时夏朝已灭,商人称其为「西邑」,但在伊尹去见时,夏朝犹在,故称其都为西邑夏,这也正与「ㄓ于黄尹」对贞有关。不过,都邑人格化于史无征,更不用说唐邑不是西邑,唐邑在武丁时仍有族氏居住,向商王朝纳贡,而西邑仅有作为祭祀对象出现而已。即便唐邑不是故夏之都,那么在卜辞中也看不到西邑有与唐邑类似的记录,两者仍然有性质上的不同。最有可能的解释是西邑不是实指某地或某地之神,而可能是虚指西方的神灵,《竹书纪年》曰:「自禹至桀十七王」,也就是说,指夏王朝之历代亡灵。
那么为何又要称「西邑」呢?殷人卜问是否为祟为害,可能与亡国之灵有关。同卜之伊尹,其事迹也与夏有关,上引材料中,均已提及伊尹及其先祖服事夏王朝,因此列于同卜之列,并不足怪。亡国的祖先失其血食,需要安抚,古人对于亡灵也有因其作祟而祭祀安抚的记录,如《新蔡葛陵简》:
夏之月己丑【之日】以君不 (怿)之古(故),(就)祷陈宗一。壬(辰)之日祷之。(乙一4、10、乙二12)
晏昌贵对于上举的楚简有这样的解释:
《左传》哀公十四年:「陈氏方睦,使疾而遗之沐,备酒肉焉,飨守囚者,醉而杀之而逃,子我盟诸陈于陈宗。」又, 「子行抽剑曰: 「需,事之贼也。谁非陈宗。所不杀子者,有如陈宗。」乃止。」孔疏引服虔曰:「陈宗,先祖鬼神也。」陈宗当指陈之宗庙鬼神。……坪(平)夜君成之所以祭祷陈宗,盖因坪(平)夜君封地原为陈国疆域,陈亡国后,因立陈宗而祭祷其祖先鬼神也。」
《左传‧昭公七年》对于死掉的厉鬼为祟害人也有如下的纪载:
郑人相惊以伯有,曰:「伯有至矣!」则皆走,不知所往。铸刑书之岁二月,或梦伯有介而行,曰:「壬子,余将杀带也。明年壬寅,余又将杀段也。」及壬子,驷带卒,国人益惧。齐、燕平之月,壬寅,公孙段卒,国人愈惧。其明月,子产立公孙泄及良止以抚之,乃止。子大叔问其故。子产曰:「鬼有所归,乃不为厉,吾为之归也。」
《礼记‧表记》:「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先罚而后赏,尊而不亲。」武丁卜辞出现祭祀夏的亡灵,应是不足为奇的。
「西邑」应该是一个商人对「夏」的称呼,夏亡三百年后的武丁时代,已不存在「西邑」这座城邑,因为在卜辞中不见商人对西邑的经营与往来。此外,「西邑」能被燎,应非真的遣人到夏墟祭祀,而是作为夏王朝亡灵的一个代称,在殷王朝的城邑内举行祭祀。
夏王朝故地可能还是主要由琮(崇)侯控制,其地应在伊、洛地区。琮(崇)侯可能是夏裔,犹如周灭商后,封殷之后于宋一样,是一种安抚笼络、便于统治的方式。其后琮(崇)侯为周所灭,夏之后裔只剩「杞、缯犹在」(《国语.周语》)。
过去拙稿曾指出卜辞与伊尹、黄尹合祭的「蔑」即「妹喜」,夏亡后妹喜成为伊尹的配偶,始得与伊尹一起受到商王朝的历代追祀。如果「西邑」与「妹喜」都能成为定论,便能证明伊尹、妹喜与商汤灭夏的相关史事并非后人妄言虚造。
后记:
经刘影博士提示,合9631(图四)所残「西」可能是殷卜辞所见的神祇「西母」残文,不一定是「西邑」。其说值得参考,故记于此,希望有人缀合复原此片,以飨学界。
图一
图二
图三
图四
图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考古界绝大多数专家是承认夏,并认定二里头是夏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