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为何夏朝不被世界史学界所承认?
夏朝,存在,遗址中华文明只有三千年?为何夏朝不被世界史学界所承认?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我国的考古和史学研究大方向错了,夏,是九州联盟,疆域辽阔,不要把眼睛盯着中原汉史,尤其是河南二里头,那时没有中国,更没有汉族,最不能依赖的是史记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实物也是可以证据。只要它们与文献记载一致就可以。甲骨文商周才有。更以前应该是“符号字”,少而简,易消没忽略。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李学勤教授:郭店简和上博简《缁衣》基本相同,分章也一样,《礼记·缁衣》则有不同,且多引了一段《尹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后两句或以为不是《尹诰》原文。自郑玄以后,历代的注疏家对于这一段话有种种解释,但都无法讲通,而且都承认不好懂。这段话很古奥,“西邑”见于甲骨文,现在看来就是夏。
古代北方人称呼南方人为蛮夷,那么南方人会以蛮夷自称吗?同理,夏朝人自称为夏人,但商朝人会这么称呼“夏人”吗?甚至会在甲骨文上称呼“夏人”吗?
夏王朝是否存在,在民初古史辨时代受到强烈质疑,夏王朝的开国始祖禹更被认为是具有天神性的神话人物,而不被承认是实际存在的人君。
本文讨论武丁时代卜辞中“西邑”一辞的出现,是作为受祭的对象,正与传世文献《礼记・缁衣》“西邑夏”相合,而且《尚书・太甲》及《清华简・尹诰》、《清华简・尹至》,也有“西邑夏”、“西邑”之辞,可见西邑即是夏,夏是周人对商之前朝的一个称呼,殷人灭夏三百年之后的武丁时代,仍然以为“西邑”能作祟害王,所以不时要燎祭,“西邑”最早是夏的王都,但卜辞中已转化为代表夏王朝先王之亡灵,由于伊尹曾服事夏王朝,而他与汤结盟灭夏,夏桀之元配“妹喜”在卜辞中和伊尹一起出现,即受殷人祭祀的“蔑”,从灭夏故事的人、事、地三方面的记载,显示卜辞的“西邑”正是夏王朝存在的明证。
卜辞中数见“西邑”此一地名,如果“大邑商”指的是殷人的首都,“西邑”则应在“大邑商”之西的一个城邑,然而“西邑”一词和“黄尹”一起出现,又受到商王祭祀,其中的意涵很值得探讨。“西邑”卜辞所见如下:
(1) 贞:于西邑。合7863(乙7283)
(2)西邑(害)。合7864正(图一)
(3) ㄓ于黄尹。 贞: ㄓ于西邑。合7865(林1-9-14)(图二)
(4) 贞:燎于西邑。合6156正(缀6、佚379+珠707)(图三)
(5) 西邑库487(英753)
(6)丁巳□告于西邑。七月。合9631(林2-18-2)(图四)
合7863(乙7283),林宏明将[乙0790(乙补0471)+乙2186(乙补1820)+乙补0508+乙0910+乙7283+乙508+乙2186+乙5028+乙4347+乙5874+乙8603+乙8556]遥缀乙740。(图五)在林宏明所缀此版中,其云:
「贞:于西邑」和「贞:于」各位于左右甲桥相对位置。卜辞有「侑于西邑」(合7865,同版还卜问侑于助商灭夏的伊尹「侑于黄尹」),也有「侑于」。
合6156有「贞:燎于西邑」「贞:于岳」,和本组相对照,「贞:于西邑」可能是卜问「贞:燎于西邑」;而合6156「贞:于岳」是「燎于岳」。合13507卜骨卜问「燎于」,同版亦有「王梦」的卜问,可以参见;本组「贞:于」也应是卜问「燎于」。
丁山认为:「西土即西邑,西邑即西国,凡卜辞所谓西土者亦谓周人。」然卜辞中亦有东土、西土、南土、北土,实为以大邑商为中心的地理概念,「西邑」并非「西土」,卜辞中亦无「东邑」、「北邑」、「南邑」这些相应的词汇,两者概念并不相同。
陈梦家《殷墟卜辞综述》中将「西邑」归于「邑与都」之下。认为卜辞「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王之都邑,一是国内族邦之邑。属于王之都邑有天邑商、大邑商、大邑与西邑。然而除征引上举卜辞中的四条,并说明「ㄓ、尞、告秋于此」外,并没有对「西邑」有进一步的解释。
「西邑」可以被祭祀,也会作祟为害,可说具备了神灵的条件,然而其名称却类似地名,颇为矛盾。是否「西邑」是商人对某位神灵的代称呢?
胡厚宣认为:
西邑疑即唐邑。《礼记》《缁衣》引《尚书》逸文尹吉说,「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殷代有几个重要城市,首都大邑商在中央;东有亳土,为殷之旧都;西有唐土,为夏之旧都。除首都大邑商外,于唐土亦作大邑。因其地正在殷都的西方,所以又称西邑。
卜辞或贞帝兹邑,或贞帝唐邑。兹邑为殷之首都大邑商,唐邑为西方重镇西邑唐。因其为东西两大重要城市,所以要特别贞卜,帝是否要给它们带了灾害来。
《礼记‧缁衣》:「《尹吉》曰:『惟尹躬天,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注云:「尹吉亦尹诰也,天当为先字之误。忠信为周。相,助也,谓臣也。伊尹言:尹之先祖,见夏之先君臣,皆忠信以自终。今天绝桀者,以其自作孽。伊尹始仕于夏,此时就汤矣。夏之邑在亳西。」
《尚书‧太甲》:「惟尹躬先见于西邑夏,自周有终。相亦惟终;其后嗣王罔克有终,相亦罔终,嗣王戒哉!」〈太甲〉虽属伪古文尚书,不过该段亦见于《礼记‧缁衣》,相信当有所本,可能也是对同一材料的抄录。
这条材料在《清华简‧尹诰》可以见到战国时的文本样貌:「惟尹既及汤咸有一德。尹念天之败西邑夏。」此外《清华简.尹至》伊尹及汤往征夏朝时.也以「自西捷西邑」称之:「汤往征弗附。挚度,挚德不僭。自西捷西邑,戡其有夏。」对比《清华简‧尹诰》与《清华简.尹至》,很明显西邑、西邑夏都是指夏王朝。
不过,仍有持不同意见者,王宁认为「西邑」在商之东,即「有仍」国。
戎遂、有娀之虚、西邑、西邑夏:即有仍,周代的任国,在今山东济宁。夏末夏桀从斟寻徙都于此,称「西邑」或「西邑夏」。
王宁在另一篇〈清华简《尹至》、《尹诰》中「西邑」和「西邑夏」的问题〉中引述几条例子说明西邑夏在东,而非在西。其一是「自西捷西邑」,认为「当时的形势是商人在西而夏人在东」。又引《吕氏春秋‧慎大》:「西方日胜,东方日不胜」说明商汤根据桀的这个梦兆认为自己居于西方会得胜。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