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教师“诟病”职称的最大原因究竟是什么?
职称,教师,老师教师“诟病”职称的最大原因究竟是什么?
发布时间:2020-12-06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有些人评不上高一级职称,评上高一级职称的又不一定有能力,职称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这就是许多教师诟病职称的原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职称已成为教师不可绕过的话题。目前对教师职称的‘’诟病‘’多多,我想从下面几个方面解读。
个别领导不公
每年的评职称季节,每个学校都是纷争不断,领导喜欢谁,领导要照顾谁,领导得了谁的好处成为背后议论的焦点。虽然这不能证明全部都是这样,但可以看出广大教师对领导的不公的痛恨程度。领导办事不公,失去了在同志们心中的尊重和威信,造成干群关系紧张。
荣誉证书难得
评职称需要各种荣誉证书,除了需要最基本的学历证书、普通话证书、计算机等级考试、继续教育证、教师资格证之外,还需要市县级先进教师、市县级模范班主任、市县级课题等级证书、市县级优质课等级证书等等荣誉证书。哪一项的获得几乎是脱了一层皮,谁经历过谁知道个中滋味。有两个老师为争夺荣誉证书在办公室大打出手,最后警察介入处理。
分配名额太少
即使通过各种努力,各种条件均已达到。每年职称分配名额有限,增多粥少。为争夺名额,有的托关系打招呼,分配不到自己头上的,又是上访又是投诉,影响了同事之间的团结,败坏了教师形象。
工资差别过大
职称背后是利益,由于职称高低不同,造成同行不同酬、同工不同酬的现象,干同样的活工资差别过大,甚至多干活少拿钱。造成广大教师心里的不平衡。已严重影响了正常的教学安排。
扭曲的职称评定制度,扭曲了广大教师的心理,势必会影响到教育的发展。希望国家改革职称评定制度,让广大教师不再受职称之缚,安心从教,还教育一片净土。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给一个从事基础教育的中小学教师,冠以教授(正高)、副教授(副高)的头衔,简直是对职称的亵渎。职称制度只适合大学,对中小学完全不适合。现在居然弄出个教幼儿班的也可以当教授的笑话来,真是奇葩。看来砖家们是脑袋进水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中小学职称与工资挂钩搞乱多数老师从教积极性毫不夸张,教育再改革若不从根本上废除现行中小学职称与工资挂钩,一切都是空谈,空谈误国,纯粹是一种应付中央政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不取消职称工资,教师就没有出路,中一与中高工资竟然相差1500多元,谁愿意去干,所有的活就让你们高级职称教师去干吧。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很高兴回答你的提问:
教师职称评定难一直是一个很热议的话题,有很大的争论,一直说要改革,但一直尚未落实具体的相关政策,评职的一个最大诟病就是要求内容标准较高,晋级人数限制比较严格,评定标准不平衡。
我以一个高校教师的经历来说下高校在教师职称评定上的一些问题:
第一 严格的课题数量、质量要求
教师评定一个很重要的指标就是科研课题的数量、质量,在评定职称时一个打分的权重就在于你申报课题的数量,还有在课题中的排位位置,排位越靠前加分就越多,而且针对于一个年轻老师,由于自身职称的限制,在课题申报上难上加难,而一些老教师已经评过职称,对申报课题上热度不高,所以自身在课题上只能相互一拖,但多数情况下都是原地打转。
第二评审人数的限制
以我当年在评审时,当时申请一个讲师的评定,当时学校将近有40位教师要评中级,当时评定结果给了18个名额,那么在下一年评审的时候又有新进人员和那些没评审上的人员进行PK,所以一直这样的反反复复循环,竞争惨烈,在这条曲折的路上反反复复的前行着,而且为了节省教师的开资,很多学校会把人数作为一个很硬性的指标,可见有多残酷。
第三 考核指标不平衡
很多教师在评定时,一会要以授课质量为主要指标,一会有以科研能力为主要指标,一会又要二者结合,每个地方每次在评审时侧重的指标总是不同程度上倾斜,教师在授课上的压力其实并不小,每周好多教师要承担14-18学时的课程,分散了做科研的时间,而有的老师不重视教学质量,一味地为评审职称在不停的准备科研材料,所以在考核时就很难平衡。
上一篇:曾经最受伤,最难过的是什么事?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