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理解“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这句话?
文人,书法家,书法如何理解“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这句话?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既然你是书法家了,你得有一些自己的书法理解与经验吧?没有!还能成为书法的家吗?没有一定的文笔能写出来吗?具备了这些,你才敢自称,或是被别人成为书法家。
在你走向书法家的路上,你已经成为了一个,被潜移默化的文人了!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句话放到现在恐怕不完全对。文人这个称呼不是一般人能承担得起的:必须是很有学问,学养达到一定高度的人。现在实用书写工具已不用毛笔,专心做学问的人有多少时间能拿出来练毛笔字?民国时期尚有一批写得比较好的,那是因为毛笔还在广泛使用。他们还受科举余绪的影响,比较重视写好毛笔字。科举制度以前,选拔文官毛笔字也是考查的一项。科举制度实行以后,字写不好是难以考取功名的。所以那时学问和写字水平是一块提高的。唐代一来,诗人多出进士,同样书法家也多出于学问家。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书法家一定是文化人,这句话有逻辑,因书法具有文化属性,如果没有文化,或文化水准低,对书法创作有着很大的制约。
书法学习过程,也是学文化,或提高文化水平的一种良好的方式,汉字之学,语言学,写文章,修辞,皆与汉字组成的句读都有一定的密切联系,而书写汉字,具备一定的汉字学了解,识读汉字义形意,有利书法艺术学习。
那么从书者,热爱诗赋文章,借以书之,表达情致,算是文化人的雅兴,于今杜会喧嚣,找了一块静土,也是自我其乐。自得趣诣,人生之奢享,艺术属性,令人兴焉,一种无界的侈望,在现实而无法得到的东西,于此而淡忘,名利或许成了逝者如斯,之水流,也算过往云烟。爱好一种雅趣。少些烦恼与伤逝,只有痛快与愉乐,心中由生。
也是文化人,穷则旷达,富则赋闲,各自于己之生存境界彼方,而自陶心性。这种人性,而区分文雅与市俗之别。
由此再说,文化人有雅致,便从艺自寻心境之浪漫,文化人无雅,不从书艺,而喜钓鱼,或骑猎其它。
一世一生,书法伴随,或是书生意气,不枉辜负一身之文化才气。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谢邀!
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首先应该肯定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文人,是指所有有文化的人,是个宽泛的群体。涵盖具有或从事一切文化活动能力的人。包括,从事自然科学研究丶社会科学研的各类专家学者。诸如:数学家、物理学家、生物学
家,教育家丶哲学家、作家,画家,书法家、戏曲家`歌唱家…等等。加之,新中国成立后,我国不断提高教育普及层次,可以说目前的国民基本上都是文人。
而书法艺木,是这个文化大家族的一个小小分支,犹如沧海一栗,大洋一滴,而能在其中有所建树造旨,可以称为书法家的更是凤毛麟角。尽管,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而书法家一定是文人。但是,文化领域广,学业有专攻。科学家不一定写好书法,书法家也不一定能造原子弹,因此,各领域的专家都须自重,决不可相轻……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回答这个问题有必要参照两个时间轴线,一个是书法艺术发展的时间轴线,一个是(催生文人)科举制度的时间发展轴线。
国人如今常用的书法(楷书、行书、草书),定型于东汉、魏晋,成熟、兴盛于唐(“书至初唐而极盛”),衰退于清末科举制度的废除和钢笔等现代书写工具的兴起和取代。
而科举制度从隋朝大业元年(605)的进士科算起到光绪三十一年(1905)正式废除,整整绵延存在了1300周年。但是科举取士隋朝只是初创,完备兴起于唐代。
为何有唐一代书法大家灿若群星,百花争艳呢?当时书法教育定为制度并作为政府铨选官员“四才”标准之一 ,唐朝科举的六个科目中,书法为其一科,名叫“明书”。唐朝不仅唐太宗带头推崇喜爱书法,政府还为书法家设立专门的官职。在皇帝身边的有“侍书学士”,唐朝的书法大师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都先后担任过这个职务,受到空前重视,导致“书家辈出,书学大兴”。加之唐代书法艺术“前承魏晋,后启两宋”,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中国书法艺术的辉煌成就和独特神韵,把中华美学精神推向了一个全新的境界。
由于催生文人的科举制度的时间轴线与催生书法艺术大家的两条时间轴线,在唐代交汇。这个时期先后涌现出著名的书法大家如虞世南、欧阳询、褚遂良、薛稷、王知敬、孙过庭、颜真卿、徐浩、柳公权、李阳冰、张旭、怀素等人,堪称交相辉映、群星璀璨、洋洋大观、影响深远。
通过了解以上两条时间发展轴线,我们基本上可以明白——“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的说法观点,能否成立、亦或是自圆其说,必须参考其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
也就是说,在唐代以前,“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成立),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未必)”;在唐代“,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不一定),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成立)”;在唐代至科举考试盛行的清末光绪三十一年间,“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未必),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成立)”;清末废除科举制度之后,“文人不一定是书法家(成立),但书法家一定是文人(未必)”。
上一篇:假如给你一次重生,你是想靠不懈努力获得幸福,还是想不劳而获就过上那些奢侈的生活?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