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昨天刚写过一篇关于我本人对赵括的一些看法,在这里我在简单说一下,大家共同探讨:
一是赵括是一个学霸,从历史记载不难看出,赵括读书的能力是毋庸置疑的,放在当今社会绝对是学霸型的存在,他父亲赵奢作为当世之名将,和赵括探讨兵阵之道都难不倒赵括,可见赵括对于行军打仗,排兵布阵已经有了自己的一套体系,至少从军事理论来说可以说是无懈可击了。
二是赵括是一个官二代,他的父亲赵奢因战功被封为马服君,官至国尉,其官职与廉颇、蔺相如相当,因而赵括是邯郸城里当之无愧的官二代,这就注定了他会是那个鲜衣怒马的少年,他会张扬,他不会和他父亲一样去体恤普通士兵,因为在他的世界里,他凭借他的学识和出生就足以有自傲的资本,这样的优越感是无法转变的。
三是赵括是一个勇敢的人,在此首先需要说明的是长平之战的背景, 秦军来犯,廉颇坚守高平,秦军无奈只能双方对峙于此,战争一旦进去相持阶段,那么所需要考量的就不仅仅是战场这一个方面的事了,需要对比消耗的就是两国的国力。于是秦朝开始使用反间计,赵王内心开始动摇,赵括可以说是临危受命。试想赵括如果是一个怂货,是一个只会夸夸其谈的脓包,他会于此时坦然接受如此重担,而且赵括到任后能有很快完成对一支陌生部队的交接,失败的过程。赵括从接手军队本身就已经落去了秦国的陷阱,他的对手是有人屠之称的白起,他初次上阵的对手就是这位历史名将,但是他并不是输的一败涂地,从最后的统计结果来看,长平之战赵国45万对秦国60万,如果不算投降后被坑杀的赵国降兵,正面作战中秦国的损失反而要超过赵国。
因此我个人认为赵括上战场本身就始于秦国的阴谋诡计和赵国内部急切想结束这场无休止的对峙,赵括的能力毋庸置疑,他需要的是时间去适应和调整,而时间确实长平这片土地上最为缺少的,秦国不会给,因为他们秘密换上了攻无不克的白起,赵国同样不会给,因为他们撤换了善守的廉颇。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邀请!@悟空小秘书.
小黑不认为赵括是纸上谈兵的无能之辈额!
首先,战争是政治的延续而已,长平之战起因是因为赵国平原君利令智昏误导了赵王获取上党地区,导致了长平之战开始。但是问题不会那么简单的,当时的形势,赵国是在充分估计秦国攻打韩国已经耗费了大量人力物力了,不可能在这么短时间在发动攻打赵国的战争了,而且赵国的军事实力在当时也是能和秦国抗衡的。
其次,赵国刚开始采取的守势额,但是赵国的经济实力不及秦国,而且赵国又是四战之地,周围国家会乘火打劫的。在这个情况,赵王换了赵括,赵括呢,执行了赵王以攻代守的政策,主动出击,这个时候秦国其实也骑虎难下,秦王也是亲自到河东地区分封爵位来换取白姓积极参与战争。赵军后来被围,粮草断绝的情况下,坚守那么久,军心未乱,赵括还能组织突围,说明赵括是有一定的指挥才能,不幸的是,碰上了白起。
图片来自百度,侵权必删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总整体上面来说,这件事情真的可能未必见得。赵括当时不仅仅被赋予了太多的任务了,特别是当时的赵王一定要要求他去攻打。
当时任命的将军是廉颇,廉颇这样老的将军都认为此次战役不能打。于是采取躲猫猫一样的战斗方式。
让秦国非常恼火,应该他们已经把陷阱布置完毕了。但是廉颇这个老油条就是不跳,搞得攻也攻不上去。
如果长期打持久战又不是办法,毕竟路途遥远很多装备运过来需要时间。而廉颇早就看出这样的计谋了,所以就跟你慢慢耗反正也耗得起。
可是赵王不这么想,他就觉得这样很窝囊。其实打战这种东西哪有什么窝囊的,最后胜利才是真正的王道。
再加上秦国的间谍在赵王那里说了一些刺激的话,就是为了让赵国上当。而赵王一怒之下换掉廉颇改为赵括,说来赵括也是比较可怜的。
皇帝给了下了死命令就是要你攻打,而廉颇等人知道一旦去了就是送死,需要和秦国玩防守战。但是赵王不给啊!当时赵括身边的人都劝阻他不要去,可是他还是去了。
秦国精心布置好了陷阱终于有猎物上钩了,而采取进攻的赵国军队在秦国已经埋伏好的地点遇到了十面埋伏。即便如此赵括也没有发起叛变,而是坚持到了最后知道牺牲。
通过这样的事情我认为赵括也不全然是什么纸上谈兵,只是很多情况下面不是能够控制的。特别是对于上头的命令作为将军,只能服从。而且不管什么人去都会失败,毕竟那么大的陷阱在那里廉颇都不敢去的,赵括自然也不会有把握。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是赵国名将赵奢之后,知子莫若父,赵奢就很中肯地评价过自己的儿子:在军事理论上,赵括是有一套,但带兵打仗完全是两码事,身系军队的生死存亡!赵括把带兵打仗之事,看得太轻,不堪大用。
做为名将的老婆,赵括的母亲也深知,带兵打仗不是儿戏,劝赵孝成王换别人,去指挥长平之战。
赵王放着赵国名将廉颇不用,去用没有得战争历练的毛头小子赵括,也是无奈之举。廉颇老矣,已无当年之勇。廉颇注重防守,不敢冒进的战策,已不适合当时的赵国。战争消耗的是物资,赵国跟本耗不起持久战。面对和秦和议不成,赵王只好带着赌一把的心理,选了赵括。
选他的理由:1将门无犬子。
2有军事才能。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