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括也许有才能,但不足指挥意义如此重大的战役,说他"纸上谈兵"没有冤枉他。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的名声其实毁在了长平之战,我简单列举几个赵括的所为和评价,来总结一下。
1、赵括此人从小熟读兵法,常常把他爹赵奢辩论的无话可说,这也就催生了他比较骄傲,所以马服君便说他好夸谈,脱离实际,并非真正的兵法。
2、李牧镇守边塞抵御匈奴便是由赵括举荐的,说明此人绝非庸才。
3、赵军被断绝粮道后,赵括带人发起了数次冲击,白起形容:此子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4、国力对比,长平之战前秦赵对峙三年,廉颇采用的守,但是为什么赵王急于换帅,因为赵国国力撑不住廉颇了,所以即使不管帅,也难逃失败。
5、损失对比,按照记载,赵国50万赵括死后投降20万,被活埋。秦国60损失一半。损失对比上并无多大差别,说明赵括其人能力肯定是有,而且他很得军心,士兵听说他要来欢呼雀跃。
6、赵括第一次上战场对阵的便是白起,其实是他的很不幸。
7、他被钉在耻辱柱上其实更多的是用来警示后人,莫要夸夸其谈骄傲自满,多跟长辈学习,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切不可好高骛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的名声其实毁在了长平之战,我简单列举几个赵括的所为和评价,来总结一下。
1、赵括此人从小熟读兵法,常常把他爹赵奢辩论的无话可说,这也就催生了他比较骄傲,所以马服君便说他好夸谈,脱离实际,并非真正的兵法。
2、李牧镇守边塞抵御匈奴便是由赵括举荐的,说明此人绝非庸才。
3、赵军被断绝粮道后,赵括带人发起了数次冲击,白起形容:此子不死,必成秦国大患。
4、国力对比,长平之战前秦赵对峙三年,廉颇采用的守,但是为什么赵王急于换帅,因为赵国国力撑不住廉颇了,所以即使不管帅,也难逃失败。
5、损失对比,按照记载,赵国50万赵括死后投降20万,被活埋。秦国60损失一半。损失对比上并无多大差别,说明赵括其人能力肯定是有,而且他很得军心,士兵听说他要来欢呼雀跃。
6、赵括第一次上战场对阵的便是白起,其实是他的很不幸。
7、他被钉在耻辱柱上其实更多的是用来警示后人,莫要夸夸其谈骄傲自满,多跟长辈学习,积累经验,脚踏实地,切不可好高骛远。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人们形容只知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这对赵括来说,是一个悲剧。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战,刚出场就是肩负赵国国运的关键之战。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对兵书的熟悉程度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也带有书生好说大话的缺点,认为自己没有对手。如果他有机会慢慢在战场上历练,则可以磨合他书上读来的理论,也改掉轻视对手的毛病。
但是他没有从军经历,一出场就是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事关两国国运。对于赵国来说,击败秦国,赵国将成为第一强国,威震列国。
结果自然是悲剧了,他只有兵法理论,缺乏实战经验,最终战败身死。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的第一战对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没有实战经验就上战场,肩负赵国命运,已经够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对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号称秦国战神,一生征战无数,用兵如神。和赵括不同,白起的军事素养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打出来的,他不会死守兵法理论,而善于变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这正是赵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战国第一名将,对赵括来说是悲剧。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赵国当时不得不作的选择。
说他是最佳选择并不是说他是最佳统帅的人选,而是他的主张是当时赵国唯一的选择。
长平之战时持久战,之前赵军主帅是廉颇,廉颇善于坚守,他和秦军在前线相持对垒两年之久,使得秦国焦躁不已。
但是赵军坚守不出,消耗了秦国,也消耗了自己。
最终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差秦国一点,赵国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这样,在加上秦国间谍的有意宣传,赵孝成王决定换掉主张按兵不动的廉颇,而是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是坚守还是主动出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主张,赵国最终选择第二种,背后是国力的无奈。
这一点,赵括有替赵国背锅的意思。
赵括需要的是战争的历练,假期时日,他虽不能说是绝世名将,但也应该是可造之材。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时间,而是让他在第一战就面对白起,承担赵国国运。
结果对他来说只能是悲剧,成为人们的谈资笑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赵括背上“纸上谈兵”的骂名,成为人们形容只知道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的背景,可谓是遗臭万年了。
这对赵括来说,是一个悲剧。
赵括的悲剧在于他缺乏实战,刚出场就是肩负赵国国运的关键之战。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