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秦国,之战,纸上谈兵客观的评价赵括,他真的是一个纸上谈兵的人吗?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对兵书的熟悉程度绝对是一流的,但是也带有书生好说大话的缺点,认为自己没有对手。如果他有机会慢慢在战场上历练,则可以磨合他书上读来的理论,也改掉轻视对手的毛病。
但是他没有从军经历,一出场就是著名的秦赵长平之战。
长平之战,事关两国国运。对于赵国来说,击败秦国,赵国将成为第一强国,威震列国。
结果自然是悲剧了,他只有兵法理论,缺乏实战经验,最终战败身死。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的第一战对手就是名震天下的白起。
没有实战经验就上战场,肩负赵国命运,已经够悲催的。更悲催的是他遇到的对手是武安君白起。
白起号称秦国战神,一生征战无数,用兵如神。和赵括不同,白起的军事素养不是读书读出来的,而是一点一滴打出来的,他不会死守兵法理论,而善于变化,“料敌合变,出奇无穷”,这正是赵括也欠缺的。
遇上了战国第一名将,对赵括来说是悲剧。
赵括的悲剧还在于他是赵国当时不得不作的选择。
说他是最佳选择并不是说他是最佳统帅的人选,而是他的主张是当时赵国唯一的选择。
长平之战时持久战,之前赵军主帅是廉颇,廉颇善于坚守,他和秦军在前线相持对垒两年之久,使得秦国焦躁不已。
但是赵军坚守不出,消耗了秦国,也消耗了自己。
最终赵国的综合实力还是差秦国一点,赵国自己率先坐不住了。
就这样,在加上秦国间谍的有意宣传,赵孝成王决定换掉主张按兵不动的廉颇,而是换上了主张主动出击的赵括。
是坚守还是主动出击,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军事主张,赵国最终选择第二种,背后是国力的无奈。
这一点,赵括有替赵国背锅的意思。
赵括需要的是战争的历练,假期时日,他虽不能说是绝世名将,但也应该是可造之材。可惜历史没有给他这个时间,而是让他在第一战就面对白起,承担赵国国运。
结果对他来说只能是悲剧,成为人们的谈资笑料。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这个话题已经是回答很多遍了,赵括只是长平之战的替罪羊,试问遇到杀神白起当时谁能百分百说一定能赢,廉颇不行其他更不行,而且赵括也有自知之明,说过只要白起不来,他有信心打败秦军,而赵括代将后,秦国也确实偷偷换了白起,而且通知军中谁要泄露白起为将军法从事,说明什么,说明秦国也没小看纸上谈兵的赵括,要知道廉颇之前守了三年,还没遇到白起呢,仅仅是后来的白起副手王纥,也只能守,至于为什么换将就败,那是因为赵括主动出击决战,但是不决战不行啊,赵国打了三年拖不起了,而廉颇仗着资历老,就是死守,不断问赵王要兵要粮,赵王也是被逼的没办法了,所以就算不换赵括,赵国也要被拖死,只是时间稍微长点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感谢悟空邀请。
赵括留下了一个与自己的名字永远连在一起的著名成语:纸上谈兵。
但是,如果公正客观地评价赵括,可能不是简单的一句“纸上谈兵”就完了。
应该说,赵括有名将之资,但历史却没有给他逐步锻炼成长的机会。
我们从事后评价的角度,赵王以赵括替换廉颇当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我们从当时的时局来判断,赵王的决策实属无奈之举,也不无以赵括求奇迹的幻想。一是当时的赵国国力(特别是缺粮)已经无力支撑长时间的防御战、持久战,只能谋求主动作战,争取胜利;二是向秦国求和而不得,向其他国家求助而不得;三是赵括“纸上谈兵”之策符合赵王的求战思路,赵括属于唯一既可得赵王信任又敢于求战的人。
长平之战中,赵括既有振作求战的一面,也有急躁失误的一面。但是,赵国于长平之战的失败,简单地归罪于赵括是不公平、不客观的。
长平之战,是秦、赵两国之间的战略决战,也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大型歼灭战。这样的战役,真正拚的是国力,是后勤。在这一方面,赵国处于明显的劣势,不是一个领军统帅所能改变的。如果还是廉颇或者其他人领军,赵国是不是就能赢得这场攸关国运的战役呢?答案无疑是否定的。商鞅变法之后,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增强,山东六国已经无法以一两个国家的力量抵御秦国。秦国的几次战役失败,都是由于山东多国联军的合纵。长平之战时,求和不可得,合纵不能行,失败就是必然结果。
从结果上看,长平之战的损失对比其实基本反映了双方国力、军力的强弱程度。只不过,白起这个战国时期的战神、杀神,下了狠手,坑杀战俘,才最终造成赵国元气大伤。
与“纸上谈兵”这一成语相对应的,还有一个成语“知人善任”。正是赵王不能象汉高祖刘邦、唐太宗李世民那样“知人善任”,才造成了赵括“纸上谈兵”的结局。
在赵括还没有培养锻炼出来的时候,确实不宜以赵括统帅长平之战这样的大型战役。赵王正确的选择应该是,仍以廉颇主持明面正面防御,而以赵括另领一军精兵为奇兵,或能收到意外战果。
没有经过实战锻炼,最适合赵括们(赵括、三国时的马谡甚至明末时的袁崇焕等)的职务可能是军师、兵部尚书、参谋长等。
作者:花开时节当读史,特色智库研究者。坚持原创,独立思考;反思历史,启示未来。喜欢的,请点赞、关注、转发;有感想、有异议的,请写下你的评论,参与讨论和交流。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