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再者,由于中山与魏之间被赵国阻隔,来往需要假道,受制于人,运送兵员财粟相当困难;且又受到燕、齐、赵等强邻的包围,本来就难以坚守。魏国君臣再不加重视,未能及时打通道路,巩固统治,后来丧失其地就是在所难免了。
三、没有处理好三晋的联合或统一问题
魏与韩、赵壤土交错,又同出于晋,在政治、疆域和历史渊源上都有实行联盟或统一的条件。另外,魏如不能兼并韩、赵,或与韩、赵结盟,后果则是严重的。首先,其领土被分割破碎的状况无法根本改变,各地区之间交通不便,难以相互支援,做有效的防御。其次,与韩、赵敌对会牵制和消耗魏国有限的兵力,这对它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
战国初年,魏文侯注意维持与韩、赵的友好关系,三家协同对外作战,魏国多有受益。但是自武侯即位后,支持赵国逃亡贵族公子朔,发兵偷袭邯郸,受挫而返。此后三晋联盟破裂,交战不已,魏国亦因此遭受了重大损失;如惠王初立,“(韩懿侯)乃与赵成侯合兵以伐魏,战于浊泽,魏氏大败,魏君围。赵谓韩曰:‘除魏君,立公中缓,割地而退,我且利。’韩日:‘不可,杀魏君,人必曰暴;割地而退,人必曰贪。不如两分之。魏分为两,不强于宋、卫,则我终无魏之患矣。’赵不听,韩不说,以其少卒夜去”。
司马迁对此评论道:“惠王之所以身不死、国不分者,二家谋不合也。若从一家之谋,则魏必分矣。”因为三晋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相互觊觎领土,很难实行长久的联合。
而它们的分立又导致势单力孤,难以在与诸强的抗衡中占有优势,容易被敌人各个攻破。顾祖禹曾论道:“鸣呼! 秦之能灭三晋者,以晋分为三,而力不足拒秦也。假使三晋能知天下之势,其于安邑、于上党、于平阳也。如捍头目而卫心腹也,即不能使秦人之不能攻,必当使我之不可攻。
\"
对魏国来说,即使暂时无法吞并韩、赵,至少应联合其中一家,来制约、削弱另一家,形成有利的局面。但在实际上,往往却是韩、赵两家站在一起来共同对抗魏国,魏曾多次以一敌二,陷于被动。
四、过早向中原扩张和迁都
战国前期,魏把中原地带当作战略主攻方向,投入大量主力军队,并把都城迁到大梁;这一选择和举措在事实上是利弊各半的。黄淮平原地势平坦,便于部队的运动;土壤肥沃丰饶,立国者多为中小诸侯,力量不强;向这一地带用兵直接损失较少,收益较多,是其诱人之处。
不过,另一方面也有不利因素,详述如下:
豫东平原位于天下之中,车马辐辏,皆为坦途,又无名山大川之险阻,实为易攻难守的四战之地。魏国在河南开辟的疆土,被齐、楚、韩三面包围,北边的河内也受到赵国的威胁;魏与韩、赵关系恶化后,已处在四面受故的尴尬境地。
《商君书·兵守篇》即对这种情况进行分析,指出“四战之国”应该侧重于防御,不宜到处出击。“四战之国贵守战,负海之国贵攻战。四战之国好举兴兵以距四邻者,国危。四邻之国一兴事,而已四兴军,故曰国危。四战之国不能以万室之邑舍巨万之军者,其国危。故曰,四战之国务在守战。
”上述议论实际是对魏在中原屡次轻举妄动,结怨众多邻国,而最终招致失败的总结与批评。
惠王迁都大梁,虽然有利于控制中原的军政国务,但是该地四面临敌,又无险可守,易被敌军长驱直人,造成兵临城下的危险局面。大梁车骑四通,道路交汇,属于军事地理学上的枢纽地段,战时即成为兵家必争的热点,冲突频繁,安全很难得到保障;首都是国家的政治中枢,设置在这样的地点是不适合的。
顾祖禹即在《读史方舆纪要》卷 46《河南方舆纪要序》中强调,不宜在河南那样的“四战之地”建都,否则会陷于危难。河南的防务有赖于周围地区——特别是关中、河北等地作为它的屏障。“河南古所谓四战之地也,当取天下之日,河南有所必争;及天下既定,而守在河南,则发岌焉有必亡之势矣。周之东也,以河南而衰;汉之东也,以河南而弱;拓拔魏之南也,以河南而丧乱。……然则河南固不可守乎? 曰:守关中,守河北,乃所以守河南也!
”
战国时期的中原,对魏国来说,好像是设有美味诱饵的陷阱,一旦过早地置身于此,便受到诸多强邻的围攻,而无法摆脱困境。后来秦国进行统一战争时,也出现过类似的战略失误。秦昭王时魏冉执政,亦曾把主攻方向定在中原,频频出兵围攻魏都大梁,又与齐国争夺陶邑,结果并不理想。
由于燕、赵、韩等诸侯来救,“穰侯十攻魏而不得伤”。陶邑虽然得手,但因距离关中太远,有韩、魏阻隔,日后还是被魏国夺走。范雎献“远交近攻”之策后,秦国及时调整了战略,以主力进攻邻近的河东、河内、南阳,与三晋和楚国分别作战,待扫清外围后,便势如破竹地攻占了中原地带。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背景介绍:
魏惠王,战国时期魏国的第三任国君。
魏国自从和韩赵瓜分晋国之后,就成为一方诸侯。战国初期,经过魏文侯、魏武侯的励精图治,魏国成为战国时期第一个称霸诸侯的国家。到了魏惠王继位的时候,魏惠王把魏国的都城从安邑迁到了大梁,并且开凿鸿沟,从莆田泽引水灌溉农田,并且开创了选拔武卒的兵制,而且还在魏国的西边构筑了长城。
可以说,在战国初期的时候,魏惠王也算得上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了。然而,让人感到意外的时候,魏国的衰落也是从这位“雄才大略”的君主的晚期开始的?为什么会这样呢?魏国为什么会衰落呢?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原因:
魏惠王
第一个原因:魏国人才的流失
在魏惠王时期,魏国流失的最重要的两个人才就是孙膑 和 商鞅。
1:孙膑
孙膑是战国时期齐国的军事家,是孙武的后代。早年曾与庞涓是同学。后来庞涓到魏国做官,等到孙膑学成出山的时候。庞涓自认为自己的才能比不上孙膑。担心孙膑如果到其他国家去的话,对魏国不利。但是如果孙膑到魏国来的话,自己的地位可能会保不住。于是庞涓便派人将孙膑请到魏国加以监视。孙膑到了魏国之后,庞涓设计捏造罪名将孙膑处以膑刑和黥刑,砍去了孙膑的双足,并且在他的脸上刺了字。想以此使他埋没于人世而不为人所知。
后来,孙膑知道了是庞涓陷害自己,于是就装疯。以此骗过了庞涓,从此之后,庞涓便放松了对孙膑的监视。就在这时,一个齐国的使者到魏国去,他了解到了这件事情,并且这个齐使觉得孙膑不同凡响,于是偷偷地用车将他载回了齐国。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