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魏国,秦国,齐国战国初期,魏国曾拥有大好局势,为何最后却丧失了霸权?
发布时间:2016-1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第四,国君能力的下降,魏国的崛起因为其变法最早,利用西门豹李俚变法,吴起变法创建魏武卒。然而从魏惠王开始,魏国国君能力下降,贤臣不得用,或逃或退。
第五,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魏国留不住人才,商鞅张仪去秦,吴起逃往楚国,结果使这两个大国崛起,信陵君受猜忌隐退,魏国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所以,强大的战国小霸王魏国就慢慢的衰落了,被强大的秦国慢慢蚕食,最后和六国一起为秦所灭。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魏惠王其人,是中国历史上典型的“能才庸君”。这种君王,大多极具才华,常常夸夸其谈,表现的聪敏多谋,其实志大才疏、外宽内忌、气量狭小、多欲少断,后世如汉元帝、袁绍、宋真宗、明崇祯等都是这一类人。他们非常具有迷惑性,当时常常被世人误认为英主,直到最后大家才发现,这种君王越聪明越可怕,因为他们自以为聪明,而听不进任何意见,若整个战略方向都是错误的,则他们越努力、越上进、越勤政,最后就败的越惨,死的越快。
魏惠王
魏惠王(公元前400年—公元前319年),后称梁惠王,姬姓,魏氏,名罃(《战国策》作“婴”)。魏武侯之子。魏国第三代国君。公元前370一公元前319年在位。
魏武侯死后,魏罃与公子缓(魏缓)争立君位成功。魏惠王六年(前364年)四月十三日(公历5月29日),把都城从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禹王村)迁至大梁(今河南开封东南),因此在《孟子》一书中又称为梁惠王。要他“清心寡欲”,公叔痤去世前,劝惠王杀商鞅,不要让他逃走,惠王不听。
在位期间重用庞涓,军事实力大增,然而庞涓陷害同学孙膑,而魏惠王全然不知其中利害,导致孙膑逃脱后入齐。
周显王十五年(前354年)发生桂陵之战,周显王二十七年(前341年)发生马陵之战,二度为齐军孙膑所败。名将庞涓死后,魏国军事实力彻底衰落,以至于魏惠王感叹“东败于齐,西丧秦地七百余里,南辱于楚”。楚威王六年(前334年)魏惠王在徐州(今山东滕州)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正式称王,并于当年改元重新纪年,这标志着魏国的霸主地位的丧失。楚威王对此愤怒不已,“寝不寐,食不饱”,楚威王七年领大军伐齐,赵、燕两国乘机出兵攻齐。魏惠王于前319年卒,享年82岁。
战国初期,魏惠王本是一位雄才大略之主,为何魏国却最终衰落?
魏惠王与雄才大略根本沾不到一点边,他与其爷爷魏文侯比起来简直差了十万八千里。朕史认为魏惠王不识人才,不辩忠良,在关键时刻就掉链子,他纯粹就是一个糊涂君主。由于在位时间太长,魏国就是毁在了他的手里。
魏国是三家分晋当中最强大的一个诸侯国,战国初期魏文侯魏斯建立魏国以后,任用李愧变法,使魏国率先强大。经过三代的努力,魏国已经成为战国首个霸主。魏文侯死后,儿子魏武侯继位,想任用吴起做大将,结果遭到宰相公叔痤的排挤,吴起跑到楚国,从此楚国强大起来,开始逐鹿中原,饮马黄河。所以魏国,人才流失从魏武侯就已经开始,然而到了他儿子魏惠王继位以后,魏国的人才流失情况更加严重。比如我们熟知的商鞅、孙膑、张仪、范雎等跑到哪里哪里强大,魏惠王就是不用他们,把人才拱手让给了别人。
商鞅早年在魏国宰相公叔痤手底下做中庶子,公叔痤知道商鞅是个人才,病重时推荐商鞅接替自己的位置。魏惠王认为商鞅地位低,跟他也不熟所以不用他。后来,商鞅去了秦国,被秦孝公所用,秦国经过商鞅变法,从此逐渐强大。一举收复了河西,逼得魏国迁都大梁。
孙膑就不用说了,此人与魏国大家庞涓是同门,开始庞涓出于纯洁的友谊邀请孙膑到魏国做官,结果发现孙膑太优秀。所以,庞涓也排挤孙膑,孙膑差点被魏惠王杀掉,庞涓假惺惺的求情,孙膑被削掉了两块膝盖骨,才苟且活了下了。后来,孙膑逃到了齐国,在马陵之战不仅仅将庞涓干掉,魏国霸权从此也衰落了,沦为二流国家族,直到灭亡都没有回过神来。
可以说,商鞅和孙膑这一文一武魏惠王都错过了。都是因为,被害,反过来将魏国打残了。他错过了商鞅和孙膑就算了,像张仪和范雎这样的人才他也错过了。除了这些人,连魏国贵族都逃到了秦国。魏国本来是人才发源地,结果成为人才流失最严重的国家。所以,魏惠王与雄才大略根本沾不上边,他就是一个糊涂蛋。
总结:魏文候之后魏武侯仗着自己国力强抛弃了交好韩赵的国策,魏惠王在位时更是和韩赵交恶引发战争,齐国军事家孙膑连搞了两把“围魏救赵”的套路,在马陵和桂陵两次重创魏军,主将庞涓身死魏军精锐损失殆尽,至此丧失强国的军事本钱一蹶不振。
魏惠王在位期间,孙膑被庞涓陷害挖掉了膝盖骨逃回齐国,商鞅不得重用去了秦国,范雎被陷害的生不如死也逃往了秦国,尖端大咖的流失反过来又和魏国为敌,魏国的衰落和走向灭亡是必然的。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商鞅说:“秦之与魏,非魏并秦,秦即并魏”。魏国的强大,是在魏文侯时期这个勿庸置疑。而魏国的衰落首先是战略,其次是变法不彻底,在加魏文侯子孙大多平庸,人才流失严重等原因。魏文侯夺取河西之后,就应该继续向西扩大战果,只要打过洛水可沿渭水平原直击秦国腹地,可魏文侯没有扩大战果,而转向东方战场争夺中原去了……说白了魏国要统一天下,首先是要灭秦,很多人说灭秦谈何容易。要知道秦国崛起时在秦穆公时代,而强大是在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父子时代。秦国虽然是老牌诸侯国,但在魏文侯时代,秦国时义渠和巴蜀问题还没解决,这就给魏国创造了时机。魏国可以说是四战之地,东西南北都有敌人,只有把秦国灭了才是唯一的出路。魏国败就败在了两线作战树敌太多,之后魏惠王时又把国都从安邑迁都大梁,大梁是平原四面都是国,如齐,楚、赵、韩。战略上根本没有安全性,而安邑位于汾水下游,西面黄河,南面中条山,北面吕梁山,东面太行山,这可是天然的四塞之地,很容易防守,如果再牢牢控制河西,可以说“进可攻,退可守”可惜唉!…… 秦魏历史,可以说是争河西的历史,河西在秦国在,河西丢秦国亡。魏国已经夺取了河西,不巩固扩大战果,结果转向东方,给秦国喘息的机会,去打什么中原国家,把自己陷入孤立。当时,魏国只要在外交上,结盟韩国,对韩国来说其它国离他太远,远水救不了近火。而魏国太强和他结盟求之不得。然后魏国在稳住中原各国,灭掉秦国应该问题不大,然后在图巴蜀。必定秦国在当时和中原国家没有经济和利益往来,当时各诸侯国目光都锁定在中原,根本没把秦国当回事,秦国在他们眼里就是蛮夷。所以他们不会去救一个远离中原的西边国家,而魏国转向西北,对中原各国都有好处,对中原国家来说能成功避开这个强国,何乐而不为。可魏文侯没有明确战略,乱打一通,把所有诸侯国目光都锁定在自己身上,锋芒毕露导致被诸侯国群殴,消耗了了国力。如果,魏国在外交上能安抚中原国家,然后在灭秦,这才是正确战略。而且秦国不灭,魏国很容易在战略上被敌人东西夹攻,魏国衰落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其次,魏国在吴起出走后就开启了长期而系统的人才流失模式,商鞅、张仪、公孙衍、乐毅,孙膑、范睢、尉缭子、等一批柱国之才,使魏国从战国早期的霸主地位逐渐沦落成二流诸侯……
上一篇:新生宝宝腹胀,该如何护理?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