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 网站导航收录 > 百科知识百科知识
如何评价郭子仪?
吐蕃,叛军,皇帝如何评价郭子仪?
发布时间:2019-02-08加入收藏来源:互联网点击:
无论遭受再大的打击和羞辱,他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让皇帝放心最重要。
▲人称郭子仪福禄寿齐全,其实来之不易。
身为皇帝都忌惮的重臣,郭子仪“牺牲”的还很多,比如私密空间。
他的宅子是皇帝赏赐的,面积相当大,占了亲仁里四分之一。但郭子仪没有围蔽起来建私家别墅,而是打通开放,无论贩夫走卒,都能出入其间。连郭家女眷对镜梳妆,外人都能透过窗子看得一清二楚。
他的儿子们不愿意了,纷纷抱怨说,父亲贵为国家重臣,怎么一点儿也不尊重自己?让贵贱之人出入于家眷卧室之内,成何体统?古代贤臣如伊尹、霍光,也未曾如此吧?
无奈,郭子仪只好做儿子们的思想工作。他说,我们家有皇帝赏赐的良马五百匹,仆役上千人,如果高门深院,禁止闲人出入,别人说我们图谋逆反,我们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清啊。
实际上,朝堂中忌惮或嫉妒郭子仪的人一抓一把,他们只是伺机潜伏着,拼命地寻找郭子仪的错误。建中初年,唐德宗规定十月禁止杀生,但是郭子仪的家人却杀了头羊。有心人就注意了,立马上奏,打小报告。
如前所述,皇帝给他加官进爵,郭子仪基本都要一再拒绝,但是皇帝给他美女钱财,郭子仪往往谢恩笑纳。他在私生活上,变得极为奢糜,开个Party就耗钱三四十万,会见客人,也要姬妾环伺在旁。这就是史家所说的,郭子仪“侈穷人欲”。
在郭子仪的预想中,这些参加Party的人一定会第一时间回去禀报皇帝,老郭同志耽于享受,胸无大志,越老越窝囊了。
嗯,看到老郭一副窝窝囊囊,流连于温柔之乡的样子,皇帝放心了。
看到皇帝放心,老郭才能安心。
故事的最后,唐德宗即位,表面上尊郭子仪为“尚父”,给予至高荣誉,暗地里却将郭子仪的权力分解掉,授命多人分任。
这样,年逾八十的郭子仪就只成为帝国的一个象征,新皇帝再也不怕这个曾经位高权重的臣子,有什么深藏的不轨之心。在帝国模范官员的宣传中,不具备威胁能力的郭子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得到信任。他对唐王室的“死忠”,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要更加突出。
郭子仪曾对皇帝表忠心:“跋涉艰阻,出没死生,所仗惟天,以至今日。”那时候的唐代宗或许还将信将疑,如今的唐德宗已经可以深信不疑了。
在他85岁去世的时候,唐德宗为他罢朝五日,身后备极哀荣。他生命的最后二十多年,与皇帝们持续不断的无声之战,一起被埋葬了。
从此,一个功高不震主、君臣无嫌隙、“高大全”的郭子仪,被写进了历史。
回答于 2019-09-11 08:43:50
的确,郭子仪的一生几乎堪称完美: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创造了得以善终的奇迹。
但是,郭子仪的军事能力实在不怎么样,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在平定安史之乱的战争中,郭子仪指挥或参与指挥了攻克河北诸郡之战、收复两京之战、邺城之战等重大作战;安史之乱后,他计退吐蕃,第二次收复长安;说服回纥,再败吐蕃;威服叛将,平定河东。实际上可说郭子仪再造了大唐。
郭子仪在功高震主的情况下得以善终,是个奇迹。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
一是郭子仪遇到了好同事、好上级。
安史之乱不久,唐肃宗就开始担心怎么安置建立不世之功的郭子仪。公元757年初,在郭子仪还没有夺回长安之时,唐肃宗对李泌说:“现在郭子仪与李光弼已贵为宰相,如果他们克复两京平定天下,就再也没有官职赏赐他们了,那将怎么办呢?”此话可以两方面理解,一是皇帝认可郭子仪的功劳,在想办法未来怎么安抚封赏他。二是已经认为郭子仪是个问题,功劳太大无法封赏,该......。
还好,当时李泌建议说,眼下为用人之际,可以考虑等天下平定后,不如分土封爵以赏功臣;给他封国他会考虑子孙长远利益不会谋反,同时,即使是大的封国也不过二三百里,与一个小郡差不多,朝廷很好控制。唐肃宗对李泌的话表示赞同。
唐肃宗之后,到了唐代宗时期。郭子仪的儿子郭暧是驸马,娶了唐代宗的第四女升平公主。767年2月,郭暧在一次与升平公主吵架时竟然说:“你倚仗你父亲是天子吗?我父亲是不屑于做天子!”公主怨恨,入宫奏报此事。唐代宗对女儿说:“他们真是这样,假使他们想要做天子,天下怎么会是我们李家的呢!”郭子仪听说此事后,将郭暧囚禁起来,自己入朝等待代宗的惩处。代宗对郭子仪说:“有一句俗话说:‘不痴不聋,当不了家长。’儿女闺房中的话,哪值得去听呢!”郭子仪回家,打了郭暧数十大棍。
唐肃宗和唐代宗父子,虽然不能算英明神武,但也算不上昏君,对郭子仪来讲,他们算是很开明的领导了。
二是虽然郭子仪遇到了诋毁谗言,但是郭子仪自己能从更高的角度出发,综合考虑问题,以极高的个人修为和魅力化解矛盾,消除猜疑。
在郭子仪抵御吐蕃时,宦官鱼朝恩指使人挖掘其父坟墓,朝中大臣们都担心他举兵造反。郭子仪入朝后,代宗将此事告诉他,他流泪道:“我长期带兵,不能禁止士兵损坏百姓的坟墓,别人挖我父亲的坟墓,这是上天惩罚,不是有人和我过不去。”
后来,鱼朝恩请郭子仪赴宴,宰相元载派人对他说鱼朝恩将对他不利,部下也要求跟随前往。郭子仪没有同意,只带十几个家僮前去。鱼朝恩问道:“您的随从怎么这么少?”郭子仪把听到的话告诉了他。鱼朝恩感动得哭道:“若非您是长者,能不起疑心吗?”
762年唐代宗即位,宦官程元振自认为有拥立之功,担心老将们难以制服,多次离间诬陷郭子仪,导致郭子仪被罢免副元帅之职,充任肃宗山陵使,督建皇陵。郭子仪随后将肃宗所赐的诏书一千余件全部呈给代宗,以表明自己的忠心。代宗看后,安慰郭子仪道:“使重臣忧虑,我很惭愧,从今后您不要担心。“
......
事例很多,不再一一列举。
总之,郭子仪善于从政治角度和相当的高度观察、思考、处理问题,忠智俱备,故能在当时复杂的战场上立不世之功,在险恶的官场上得以全功保身。
但是,郭子仪总体上的成功,无法掩盖其军事水平的不足。
下面用史实数据来说明,郭子仪的军事才能其实很一般。
第一,收复长安之战,为什么非要借4000回纥兵才行?
郭子仪认为回纥兵精,能征善战,就劝肃宗多征回纥兵以平叛。回纥怀仁可汗派他的儿子叶护和将军帝德等率领精兵四千余人来助战。757年九月,郭子仪率兵十五万(号称二十万)及回纥的四千兵,于九月二十三日进至长安西。叛军总数为10万,而且叛军是出城列阵与官军对战的。这种情况下,回纥的四千兵真的是定海神针吗?还是说郭子仪知道自己的军队战斗力不行?这只能说明一点,当时的官军难堪大用,郭子仪作为带兵主将难辞其咎。
上一篇:《炉石传说》里面为什么有的标准玩家不喜欢入坑狂野模式?
下一篇:返回列表
相关链接 |
||
网友回复(共有 0 条回复) |